📺 影片資訊
標題:Ep.23 新年計劃上集!人為什麼要進步?|Podcast|阿金!人生進化中
頻道:阿金!人生進化中
時長:33:33
連結:
🎯 為什麼推薦這支影片
如果你曾經在新年許下雄心壯志,卻在三個月後發現自己還在原地踏步;如果你總覺得「已經很努力了」,卻始終突破不了某個天花板;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能持續進化,而有些人卻陷入中年焦慮——這支影片會給你一記當頭棒喝。
這不是一支教你「如何成功」的心靈雞湯,而是一場關於成長底層邏輯的深度解構。主講者透過親身經歷(包括刷 2 萬台幣飛去拉斯維加斯參加 8000 人的活動),拆解了幾個殘酷但真實的成長法則:
- 限制性信念如何綁架你的未來
- 為什麼持續進步的人必然被原圈層排斥
- 如何從「流體智慧」進化到「晶體智慧」
- 稀缺性才是你的真正價值
作為一個同時身兼資安講師、AI 教學設計者和品牌營運者的我,這支影片讓我重新檢視了 2025 年的所有規劃。更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思維框架,讓「進步」不再是模糊的口號,而是可以被系統化執行的策略。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一、進步的底層邏輯:為什麼人要進步?
核心概念
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是天性,但如何設定目標決定了進步的速度和高度。
關鍵洞察
– 人天生就會追求更美好的感覺(嬰兒出生就會笑,無需學習)
– 新年計劃通常設定「比去年更好」,但很少有人敢設定「退步計劃」
– 如果你的 2025 目標依賴 2024 的成績,你的未來永遠受限於過去
案例
如果 2023 年破產,2024 年可能只敢設定「存 10 萬」的目標。但如果完全脫鉤過去,目標可以是全新的、不受限的。
二、限制性信念:用已知推測未知的陷阱
核心概念
限制性信念來自於「用已知的過去推測未知的未來」,這會大幅限縮可能性。
三大來源
1. 過去的經驗(「我去年只做到這樣」)
2. 現有的認知(「我只會這些技能」)
3. 對自身能力的評估(「我不是那種人」)
殘酷真相
每個人都知道「自己不是最努力的自己」——這種認知帶來持續的自我檢討,但如果只是基於過去的參照系來改進,增長幅度仍然有限。
三、稀缺性:你的不可替代價值
核心問題
不是「我比別人強」,而是「有我和沒我,結果差異有多大?」
稀缺性判斷標準
– 在路上隨便找一個人,能符合「有領導力 + 有影響力 + 願意領導他人 + 還活躍」的機率有多少?
– 如果有你也沒差、沒你更沒差,那就不稀缺
– 承認自己稀缺不是高傲,而是清楚定位
團隊建設原則
組建團隊要找「稀缺性互補」的人,而非非稀缺性的組合。送某人去學習,是因為他有「觀察力、創造力、願意犧牲奉獻」。
四、圈層流動:成長的必然代價
殘酷循環
1. 第一階段:進入新圈層時「所知甚多」
2. 第二階段:持續進步後成為該圈層「所知甚少」
3. 第三階段:當該圈層無法再提供養分,且你成長最快時,會產生排他性
4. 結果:成為原圈層的「壞人」,但會成為新圈層的「好人」
火車頭理論
如果你是火車頭,車廂越多(包袱越重),速度越慢。唯一解法:
– 讓車廂自己產生動力推動火車頭
– 如果做不到,就必須脫鉤(換圈層)
兩大必然沮喪
1. 越進步越發現自己所知甚少
2. 在原圈層中越突出,越容易被視為壞人
五、智慧的進化:從流體到晶體
核心概念
年輕時要累積流體智慧(多嘗試),中年後要形成晶體智慧(可複用),否則會陷入中年焦慮。
流體智慧
年輕時做很多不確定性的事,讓智慧持續流動。
晶體智慧
隨年紀增長、體力下降,流速變慢,逐漸形成可重複使用的智慧結晶。
中年焦慮的本質
– 幹不了年輕人能幹的事(體力、學習速度下降)
– 也幹不了老年人該幹的事(沒有晶體智慧)
– 坐在該有晶體智慧的位置上,卻只是「跟老闆感情好」→ 德不配位
六、高效系統:羅振宇的知識萃取模式
傳統模式的低效
自己吸收 → 自己萃取 → 自己輸出
高效模式
1. 寫稿員團隊各自負責一個部分
2. 集中給羅振宇後,反覆修改、來回打磨
3. 效率遠高於單打獨鬥
領導者定位
– 不同人適合不同階段:0 到 1、10 到 100、100 到 N 次方
– 領導者應該像「交響樂隊指揮」,而非獨奏大提琴
七、投資的真相:看到更大的可能性
案例
拉斯維加斯活動:
– 最低票價 2 萬台幣,現場價 5 萬台幣
– 8000 人參加,宣傳期僅 3 個月
– 四天活動不含住宿,參與者需自理機票
– 活動籌備可能從 3 年前就開始(素材累積期)
關鍵洞察
「如果不去看,怎麼知道更長遠的目標在哪?否則永遠會覺得辦 500-600 人的活動已經很厲害。」
💭 我的思考與反思
反思一:限制性信念的自我拆解
看完影片後,我做了一個殘酷的練習:把我的 2025 三大目標全部「脫鉤過去」重寫。
原版目標 vs. 脫鉤版本
| 原版目標 | 脫鉤版本 | 差距 |
|---|---|---|
| 完成資工所論文 | 產出一份「被產業引用」的研究與開源工具/教學資源組合 | 從「交差」到「影響力」 |
| 完成資安證照 | 建立「讓學員 90 天內通過 X 證照」的訓練體系(教練式 + AI 助教 + 報告模板) | 從「自己過」到「系統化幫人過」 |
| 維持七維思營運 | 把七維思升級為「能自我運轉的資安教育系統」,可被講師授權、被企業採用 | 從「親力親為」到「可擴張系統」 |
當我寫下脫鉤版本時,第一個反應是「我做得到嗎?」——這就是限制性信念在作祟。
攔阻我的三大信念(以及反轉)
1. 「我還不夠資格做大議題」 → 反轉:我用教學與產品驗證大議題
2. 「品質一定要親力親為」 → 反轉:標準化才能放大品質
3. 「怕別人說太理想」 → 反轉:以里程碑與數據說話
這個練習讓我意識到:不是我做不到,而是我不敢想。
反思二:稀缺性的重新定位
影片提到的「稀缺性判斷標準」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定位。
我的稀缺性一句話
只有我能把「難到聽不懂的資安與 AI」講到想學、學得會、用得出來,因為我同時擁有資安實務 × 教學設計 × 跨領域整合 × 品牌營運的獨特組合。
拆解下來:
– 技能稀缺:滲透實作、AI 應用、課程產品化
– 特質稀缺:同理學員、結構化敘事、把抽象轉可操作
– 結構稀缺:把「個人方法」變「可被他人複製的系統」
過去一年,我被企業/活動指名邀課的原因都是「別人講不清的,我能講清並落地」。這就是稀缺性的驗證。
但更重要的洞察是:稀缺要外化成「授權系統」才有溢價。如果只能靠「我親自講」才有價值,那我永遠是火車頭,拖著一堆車廂跑不快。
反思三:圈層流動的現實檢視
影片提到的「火車頭理論」讓我盤點了正在拖慢我的「車廂」:
拖慢的車廂與決策
| 車廂類型 | 具體表現 | 決策 |
|---|---|---|
| 行政/排程瑣事 | 反覆處理重複性工作 | 教會自帶動力:SOP + 自動化 + 代辦看板 |
| 需反覆催促的協作 | 交付延遲、品質不穩 | 先教再設界線:明確交付/時限;不改進則脫鉤 |
| 完美主義 | 修改無止境,上線遙遙無期 | 不脫鉤,調整關係:採 80/20 完成度與迭代節拍 |
| 多線並行與情緒性接案 | 分心、無法深度聚焦 | 脫鉤:建立選案清單(影響力 × 可複利 × 里程碑) |
| 「人情」性免費支持 | 消耗時間與能量,無法拒絕 | 分級機制:時數上限 + 轉介模板 |
最難的是「完美主義」這個車廂——這不是外部的人或事,而是我自己。影片提醒我:如果火車頭也是車廂的一部分,那就永遠跑不快。
反思四:從流體到晶體的智慧沉澱
我盤點了過去 3-5 年「反覆成功」的經驗,找出可以 SOP 化的晶體智慧:
三套可複用模式
- 把艱深技術講懂
五步教學法:引入 → 拆解 → 例子 → 實作 → 應用(可 SOP) -
用 AI 輔助課程設計
三件套:Prompt 模板 × 審稿清單 × 產出校驗(可 SOP) -
0→1 課程產品化
流程:痛點蒐集 → 框架化 → 小班驗證 → 視覺與任務化 → 上架(可 SOP)
當前狀態:從流體期邁向晶體期的沉澱檔期。
下一步:把上述三套模式文檔化、授權化、可被講師複製。
如果我不在 2025-2026 年完成這個轉化,等到 40 歲時,我可能就會「德不配位」——既做不了年輕人的事,也沒有晶體智慧坐在該有的位置上。
反思五:投資決策的重新校準
影片主角刷 2 萬塊去拉斯維加斯,是因為「如果不去看,怎麼知道更長遠的目標在哪」。這讓我反思自己的投資邏輯。
我的投資公式
投資值不值 ≈(視野擴張 × 可複利性 × 10 年價值)÷ 現階段痛感
最近的高價值投資
OffSec 系列(OSED/OSTH/OSWP)+ AI 教學系統設計;回報在結構性能力與國際對標。
錯過的視野型投資
若干海外教育/創新社群與論壇(成本顧慮);教訓:場域與人脈本身就是產品。
學習預算校準
目前年收的 15-20%,但需要加入視野型投資配比(不只是技能提升,更是格局擴張)。
反思六:2025 突破宣言
基於以上所有反思,我為 2025 年寫下了這個宣言:
2025 年,我要打造「AI × 教學 × 資安」的智慧課程系統 v1.0,這只有我能做,因為我同時具備資安實作、教學設計與品牌營運的三重稀缺組合,且能把個人方法論產品化、授權化。
為達成目標,我將——
- 投資:時間與費用於 AI 教案生成/回饋系統、國際教育標準研修
- 放棄:所有需我親講才成立的專案;不具複利的碎片合作
- 建立:
- 教學設計知識庫(模板、審稿清單、任務庫)
- AI 助教原型(自動生成講義/練習/回饋)
- 授權與講師培訓流程(可擴張、可控質)
具體里程碑(往 2026 對接)
– 2025/11/01:啟動 AI 教學系統原型(以「網站攻防」「AI 賦能工作術」兩門為樣板)
– 2025/12/31:完成《AI 教學操作手冊》v1(內部使用版)
– 2026/03/31:完成講師培訓 Beta(至少 3 位教練上線)
– 2026/06/30:對外試點(企業/大專 2-3 場)+ 收斂迭代 v1.5
🎁 給讀者的行動建議
看完這篇文章,如果你也想在 2025 年實現真正的突破,我建議你做以下三件事:
行動一:脫鉤過去,重寫你的 2025 目標
步驟
1. 寫下你的 2025 三大目標(原版)
2. 對每個目標問:「如果我的過去完全不存在,這個目標會變成什麼?」
3. 寫下脫鉤版本(至少要讓自己覺得「這真的做得到嗎?」)
4. 識別攔阻你的信念,並寫下反轉句
範例
– 原版:「今年要多讀 20 本書」
– 脫鉤版:「建立一個『讀書 → 實踐 → 教學』的知識轉化系統,讓每本書的價值放大 10 倍」
行動二:找到你的稀缺性
完成這個句子
只有我能______,因為我具備______的獨特組合。
三個檢驗問題
1. 如果把你從現在的團隊/工作中移除,有哪 3 件事會「明顯變差」或「完全做不了」?
2. 你的稀缺性是「技能稀缺」還是「特質稀缺」還是「結構稀缺」?
3. 這個稀缺性能否被外化成「系統」或「產品」?
行動三:設定你的晶體智慧轉化計畫
步驟
1. 寫下 3 個你「反覆成功」的經驗
2. 找出其中的共同模式(方法、流程、思維框架)
3. 問自己:這些模式能否教給別人?能否寫成 SOP?
4. 設定一個時間點(例如 2025/12/31)完成至少一套 SOP
為什麼重要
如果你 30 歲了還在累積流體智慧,沒有開始沉澱晶體智慧,那你 40 歲時可能會陷入中年焦慮——既做不了年輕人的事,也沒有可複用的智慧坐在該有的位置上。
💬 寫在最後
這支影片最震撼我的,不是那些「成功學」的口號,而是它揭露了幾個殘酷但真實的成長法則:
- 進步是逆人性的(圈層排斥、所知甚少)
- 突破需要代價(放棄舒適區、脫鉤過去)
- 價值在於稀缺(不可替代性才是議價能力)
- 智慧需要沉澱(從流體到晶體的轉化)
如果你也想在 2025 年實現真正的突破,不要只是「比去年更好一點」,而是要完全脫鉤過去,重新定義你的未來。
記住那句話:
「每當你認為你已經站在真相的頂端的那一刻,你就離真相更遠。」
所以,持續進步吧。即使沮喪、即使被排斥、即使所知甚少——這就是成長的真相。
📌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同樣在追求進步的朋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