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I 成長系統] 003 從他性到自信|用「圓規與直尺」重建確定性的 30 天實踐

📺 影片資訊

標題: Ep.25 從他信到自信:量測你的能力邊界
頻道: 阿金!人生進化中
觀看連結:


🎯 為什麼推薦這支影片:從他性到自信的啟發

這不是一支教你「正向思考就會有自信」的心靈雞湯。

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自信建立系統:用「圓規」定義能力範圍,用「直尺」測量確定性,透過小範圍的反覆驗證,逐步擴大你的自信半徑。對於正在經歷轉型期、低潮期,或是像我一樣在創業路上反覆懷疑自己的人來說,這支影片不只給方法,更給了「為什麼你會沒自信」的底層邏輯。

阿金分享了自己在創作低潮期如何透過「穩定輸出」撐過崩潰期,以及如何學會「接受不完美」而非執著於立即解決所有問題。這些不是理論,而是真實經歷的提煉。

如果你正面對以下情境,這支影片會非常有共鳴:
– 覺得自己能力不足,不敢嘗試新挑戰
– 在低潮期失去方向,不知道該如何繼續
– 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,開始懷疑過去的選擇
– 想建立穩定的成長系統,而非依賴偶爾的爆發

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
📌 影片核心主題

如何從「他性」(外在依賴)轉變為「自信」(內在確定),透過建立自信心半徑、確定性累積和接受自我,找到人生前進的方向與力量。


🎯 五大核心觀點

  1. 自信來自確定性的累積 – 自信心不是憑空產生,而是透過重複驗證能力範圍,逐步擴大自信半徑
  2. 用圓規與直尺建立自信系統 – 圓規定義能力範圍,直尺測量準確度,兩者結合形成可成長的自信框架
  3. 穩定輸出勝過爆發式努力 – 在低潮或困境中,持續穩定地做該做的事比一次性突破更有力量
  4. 接受自我是最大的勇氣 – 學會與不完美共處,比執著於完美更能帶來內在平靜和持續成長
  5. 知難而上塑造真實能力 – 選擇困難的路、面對真實挑戰,才能建立經得起考驗的自信

📖 詳細內容拆解

Part 1:自信心的本質 – 圓規與直尺理論

核心概念:
自信心有兩個工具:圓規(能力範圍)和直尺(確定性測量)。圓規劃出你能做到的最大範圍,直尺測量你的精準度。

關鍵要點:
圓規原理:用中指和食指比喻,中指固定為圓心,食指畫出的圓就是你的能力範圍/自信半徑
超出範圍的後果: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會失去自信,因為那不在你已驗證的半徑內
直尺的作用:追求刻度,測量確定性。若畫 1 公分誤差 0.2cm,畫 10 公分可能誤差更大
累積效應:沒有做過刻度測量就開始做事,會導致一開始就不準,越做越偏離

實踐方法:
1. 先畫出範圍 – 確認自己當前的能力邊界
2. 用直尺量測 – 做一件事,看結果與預期的差距
3. 掌握小範圍 – 從能確實掌握的 1 公分開始
4. 逐步延伸 – 確定 1 公分後,再挑戰 10 公分
5. 確定性加總 = 自信性

案例:
喝水這個動作你完全有自信,因為打開瓶子、水喝進去都是確定的。但如果右手摔斷用左手,就會沒自信,因為左手處理這件事不在你的確定性範圍內。


Part 2:成長破圈模型 – 如何擴大自信半徑

核心概念:
成長需要突破三個圈層:恐懼圈 → 學習圈 → 成長圈,最終到達新的現況圈。

關鍵要點:
恐懼圈:舒適圈之外的第一層,充滿未知和害怕
學習圈:突破恐懼後的探索區域,開始獲得新知識
成長圈:學習後的實踐區,真正內化成能力
循環性質:到達新現況後,要再成長就需要再次面對恐懼圈
重要提醒:你的害怕並不代表真的危險

問題診斷:
– 恐懼越大 → 成長半徑越小 → 自信半徑越小
– 即使有能力,也不敢畫太大的圈


Part 3:創作者的困境與突破

西遊記的啟示:
孫悟空能翻十萬八千里,但唐三藏仍選擇自己走,因為這條路只有你自己走才是你的。沒有他人能替你成長。

關鍵洞察:
山越高空氣越稀薄:你感覺越做越累,是因為你爬得更高了,環境更嚴苛了
日行千里不能停:不是真的要每天千里,而是穩定前進,持續做該做的事
回看過去作品永遠覺得可以更好 – 這證明你在進步


Part 4:穩定輸出的力量

核心概念:
在低潮或困境中,穩定地把該做的事做好,比任何爆發式努力都更有力量。穩定的東西會讓你穩定

關鍵要點:
健身教練的智慧:不走碳循環,而是每天定時定量吃一樣的東西,因為簡單且可以長期重複
低潮期的救贖:睡覺、三餐、寫文章、剪片,這四件事超級穩定發生
能量守恆:不穩定的東西會消耗能量,穩定的東西讓你有心力處理不穩定的部分

真實案例:低潮期的創作堅持
主講者在人生低潮期仍堅持日更文章和剪片,朋友從作品中看出端倪,但選擇等到恢復正常才關心。這段經歷讓他體悟:生命中總得有事情是如期發生的,這些穩定的事情會拉住你不要往下墜。


Part 5:知難而上的實踐

核心概念:
選擇困難的路,在每個小的關卡都選擇知難而上,才能面對人生更大的逆境。

健身房的考驗:
– 練到吐、臉色蒼白,但拒絕逃到廁所休息
– 即使降低重量,也要完成次數
– 教練的關心反而激發好勝心

啟發:
– 好走的路,運氣沒那麼好的人走不到
– 在每個小的 part 選擇知難而上,累積面對逆境的能力


Part 6:接受自我的力量

核心概念:
學會接受不完美、與問題共處,比執著於 100% 解決問題更能帶來內在平靜和持續前進的力量。

金句:Can you love me at my worst?
你能在我最糟糕的時候愛我嗎?反過來問:你能在最糟糕的時候也愛著自己嗎?

羅振宇的故事:
– 感冒導致左耳聽不見,看遍醫生都治不好
– 決定接受殘疾,人生反而更愉快
– 獲得的禮物:變得更禮貌、更客氣、更願意傾聽
包容自己的勇氣 – 這是比完美更大的力量

實踐建議:
像牆角的髒東西,如果現在沒力氣移開床櫃清理,就先接受它存在。不要執著於每次看到問題就 100% 完全解決。


🔑 金句摘錄

  1. 「自信來自於確定性的加總」 – 每個小的確定動作累積成大自信

  2. 「沒有他人能夠替你翻那十萬八千里,這條路只有你自己走才是你的」 – 成長無法外包

  3. 「生命中總得要有事情是如期發生的」 – 穩定的事物會拉住你不墜落

  4. 「你還沒看到曙光的原因是因為你沒有給時間足夠的時間」 – 給時間時間

  5. 「過去就是最好的話,何必更好?」 – 永遠看得見進步空間證明你在成長


我的反思:如何實踐「從他性到自信」

一、繪製我的「自信心半徑」地圖

我花了一個晚上,誠實地繪製了自己的自信半徑。這個過程比想像中困難,因為我必須承認有些領域我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有把握。

圓規內側(完全有自信):
1. 資安課程設計與講授 – 我對如何把艱澀技術轉成淺顯易懂的教學有高度掌握感
2. AI 融合應用設計 – 能將生成式 AI 與資安、教育、品牌結合,形成具差異化的產品
3. 內容結構化與框架設計 – 擅長用框架、模組、清單、流程圖,讓抽象概念變得具體可教
4. 社群互動與教學引導 – 在帶學員或團隊時,自然能營造安全與啟發性的氛圍
5. 大型簡報與公開演講 – 熟悉舞台節奏、觀眾能量與教學流,這是多年累積的「穩場力」

圓規邊界(嘗試中但仍有不確定):
1. 長期商業化與獲利模型建立 – 正在從內容導向轉向營運導向,會擔心現金流或組織規模化
2. 個人情感與人際邊界 – 經歷情感分離後,在「如何親近但不失去自我」上仍在摸索
3. 身體與健康習慣穩定化 – 有在運動與飲食管理,但尚未成為「自動穩定的節奏」

圓外(尚未嘗試或恐懼領域):
1. 完全交出控制權給團隊 – 我對品質有強烈要求,對「別人接手」仍有焦慮
2. 放下角色身份、完全休息 – 仍在學習「不生產也有價值」的感受

對比一年前:
我的自信半徑顯著擴大。擴大的來源是連續的大型演講、技術挑戰、AI 教學產品落地,讓我實質見證「能做到」。但分離關係的經驗短暫影響了穩定感,也促使我更誠實地面對人性與需求。


二、我的「直尺系統」正在成形

影片提到要用「直尺」測量確定性,這讓我意識到我近半年確實在建立測量機制,只是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件事。

我目前的直尺系統:

量化直尺:
– 每週內容產出次數(文章、投影片、講座數)
– 企業課回饋數據、學員留存率
– 健身次數與餐食紀錄

質化直尺:
– 學員能否在課後「轉述概念」
– 是否能把技術內容講成故事(教學深度感)
– 心理狀態是否穩定、表達是否自然

誤差案例:
我曾以為「教學影片錄得順就是好課」,但後來發現學員不一定理解。若當時有「小規模測試」—例如讓三位學員先看一段試教影片、用一句話說回重點—就能提前修正。

改進策略:
我正在進入「實驗者模式」,不再憑感覺行動,而是建立回饋環。未來我會用「成長儀表板」記錄每週輸出次數、學員理解力、自身能量穩定指數。


三、低潮期救我的「穩定錨點」

影片說「生命中總得有事情是如期發生的」,這句話擊中了我。

回顧我的低潮期(分離關係後的那段時間),救我的不是什麼靈光乍現的頓悟,而是這些看似平凡的穩定事物:

穩定錨點:
1. 結構與紀律 – 即使心情很差,仍維持「寫作、運動、教學準備」的節奏
2. 表達與創作 – 透過文字或演講轉化情緒,是我最強的復原力
3. 靈性與內在練習 – 透過覺察、能量療癒與書寫,學會溫柔地對待破碎

模式檢視:
我過去偏向「爆發式努力走出低潮」,但這兩年開始學會「穩定維持」。從長期看,穩定維持讓我能不斷回到中心,更具可持續性。

影片中提到的「穩定的東西會讓你穩定」,這不是廢話,而是深刻的生存智慧。當你處於混亂時,那些如期發生的事情會成為你的浮木。


四、我的逃避模式與知難而上的掙扎

影片談到「在每個小的 part 選擇知難而上」,這讓我看見了自己的逃避模式。

我最常用的 3 個「合理化逃避」藉口:
1. 整理文件 → 看似高效率但其實在逃避面對不確定決策
2. 研究架構 → 用學習延遲行動
3. 社群互動 → 轉向外界回饋以逃避內在焦慮

真實案例對比:

面對困難:「實作失敗 → 重新拆解、調整、重寫」→ 這是明智的,因為技術問題可以透過努力改變

繞過困難:「關係中不表達需求」→ 這最終需要更大代價修復

我開始學會區分:
該面對的困難:能透過努力改變的(技術、教學、商業模型)
策略性繞過的困難:需要時間或更多內在準備的(情感、關係、放手)

但關鍵是:不要用「策略性繞過」當作逃避的藉口


五、接受不完美:我正在學習的功課

影片中羅振宇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。他左耳失聰後,不再執著於治療,反而接受了這個事實,結果人生變得更愉快,還獲得了「更禮貌、更客氣」的禮物。

我列出了目前困擾我的 5 個問題:

分類與行動:

可立即解決:
– 時間與精力分配問題 → 制定更清晰的節奏與邊界

需要時間:
– 情感創傷帶來的自我懷疑 → 經由療癒整合,給時間時間
– 公司規模與現實資源不匹配 → 調整預期,聚焦核心

無法改變:
– 對過去失誤的懊悔 → 接受並轉為智慧
– 對「未來自己」的不確定感 → 學習與不確定共處

我找到的禮物:
這些「不完美」讓我更柔軟,也讓我的教學更有共鳴。我能說出「人會錯,但錯誤本身是素材」,這就是靈魂的成熟。

就像影片說的:可不可以接受那個髒東西先在牆角,等某一天我們有力氣了再清理?

我正在學習這個功課。


六、自我懷疑的裂口與縫合

影片說:「自我懷疑會在內心撕開一個裂口,發揮腐蝕力量,讓你懷疑過去所有相信的事。」

我最近一次的裂口:
分離關係後,我一度懷疑自己所有的「連結能力」與「被愛價值」。裂口擴散成:「是不是我太強、太理性、太想控制?」

縫合方式:
1. 寫作與療癒 → 把感受轉化為語言
2. 與信任的朋友或能量師對話 → 外部鏡像
3. 重新聚焦工作與創作 → 回到行動

新的洞察:
– 自我懷疑並非敵人,而是成長的入口
– 我不再急著關掉裂口,而是觀察它、讓時間修復
– 「給時間時間」與「穩定輸出」是我現在最有效的療法


七、我的 30 天確定性累積計畫

基於影片的核心理念,我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實踐計畫:

主題:「重建身心節奏與行動自信」

週數 重點 行動 測量方式
Week 1 測量基準線 每天記錄睡眠、運動、輸出狀況 建立 3 指標(日記表)
Week 2-3 穩定重複 每天完成一項微行動(寫一段文、運動 20 分鐘) 連續天數
Week 4 測試邊界 嘗試一次公開挑戰(直播、教學、合作提案) 回饋 + 自我狀態評估
After 30 days 複盤 檢視自信半徑是否擴大 與一年前對比、書寫反思

我的承諾:
不求完美,但求穩定。就像影片說的:「穩定的東西會讓你穩定。」


🎁 給讀者的 5 個可執行建議

1. 繪製你的自信心半徑地圖

拿出紙筆,誠實地寫下:
– 哪 3-5 件事你做起來完全有自信?(圓規內側)
– 哪 2-3 件事你正在嘗試但仍有不確定?(圓規邊界)
– 有什麼事是你根本不敢嘗試的?(圓規之外)

關鍵: 不要美化自己,也不要過度自責。這只是一張地圖,用來看清現狀。


2. 建立你的「直尺系統」

為你想建立自信的領域設計測量機制:

量化指標範例:
– 每週完成次數(寫作、運動、學習)
– 成果數據(閱讀量、完成率、回饋分數)

質化指標範例:
– 他人的反饋(能否轉述你的觀點?)
– 自我感受(做這件事時是否自然流暢?)

行動: 這週開始記錄一件事的「預期 vs 實際」差距,找到你的「1 公分」。


3. 建立 3 個低潮期的穩定錨點

在你狀態好的時候,設計 3 個「即使低潮也能做」的微行動:

範例:
– 每天睡前寫 3 句話日記
– 每天走路 10 分鐘
– 每週固定時間做一件創作(寫字、畫圖、做菜)

原則: 簡單到不需要意志力,穩定到可以持續 30 天。


4. 識別你的逃避模式,選擇一次知難而上

這週觀察自己:
– 遇到困難時,我第一個反應是什麼?(滑手機、整理環境、找人聊天?)
– 列出 3 個你最常用的「合理化逃避」藉口

挑戰: 選擇一個小困難,給自己 3 分鐘面對它(不是解決它,只是面對)。


5. 接受一個「暫時無法解決」的問題

列出目前困擾你的問題,分類:
– 可立即解決 → 立即行動
– 需要時間 → 設定時間點,暫時接受
– 無法改變 → 徹底接受,尋找禮物

練習: 選一個「需要時間」的問題,在筆記本寫下:「我接受它暫時存在,我會在 [時間點] 重新檢視。」


💬 最後想說的話

寫完這篇文章,我最大的收穫不是學會了什麼新理論,而是看見了自己

看見我的自信半徑確實在擴大,也看見我仍有許多恐懼。看見我在低潮時是如何被穩定的事物拉住,也看見我如何用逃避來保護自己。

影片中有一句話我反覆回味:「生命中總得要有事情是如期發生的。」

這不是要你變成機器人,而是在混亂中給自己一個錨點。就像在暴風雨中,你需要一根柱子、一條繩索,讓你知道方向還在。

如果你也正經歷某種轉型期、低潮期,或是對未來感到迷茫,我想邀請你試試這個方法:

  1. 繪製你的自信半徑
  2. 建立你的測量系統
  3. 找到你的穩定錨點
  4. 給時間時間

自信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,而是每個確定動作的累積。

我們一起,日行千里。

📧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需要的朋友。
💬 也歡迎在跟我分享你的「自信半徑」地圖,我們一起交流成長。

菲比
菲比

講師學歷:臺科資工所、逢甲資工系畢業。
技術專長:OSINT、滲透測試、網站開發、專業易懂教育訓練。
證照書籍:OSCP、OSCE³、著《資安這條路:領航新手的 Web Security 指南》。
教學經驗:60+ 企業教學經驗、指導過上百位學員。
教學特色:新手友善、耐心指導、擅長圖解(流程圖、心智圖)引導學習。
社群經驗:目前經營全臺資安社群 CURA,曾任臺科資安社社長、逢甲黑客社社長。
社群交流:LINE 社群《飛飛的資安大圈圈》,即時分享經驗、鼓勵交流。
社群分享:FB 粉專《資安這條路,飛飛來領路》,分享文章與圖卡整理。
個人網站:feifei.tw 分享資安技術文章;pbtw.tw 分享 AI 相關應用;ssdlc.feifei.tw 分享軟體安全開發流程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