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所有人都在追求「一次成功」,為什麼我卻認為「必定失敗」才是正確心態?這支影片讓我重新思考:失敗不是終點,而是系統化成長的起點。
📺 影片資訊
標題: Ep.42 創業第一課:你必定會失敗,但失敗是過程
頻道: 阿金!人生進化中
🎯 為什麼我推薦這支影片
這不是一支教你「如何成功創業」的影片,而是一支打破成功幻想、建立真實成長框架的影片。
如果你正處於這些困境:
– 想創業,但身邊沒有創業家,不知道從何開始
– 害怕失敗,遲遲不敢邁出第一步
– 已經失敗過,但不知道如何從失敗中真正學到東西
– 覺得自己進步很慢,看不到明確的成長軌跡
那麼這支影片會給你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:
「你必定會失敗,但只要持續做,失敗就是過程。」
這句話聽起來很殘酷,但當我真正理解背後的邏輯,我發現這才是最溫柔的真相。因為它告訴你:失敗不是你的問題,而是每個成長者的必經之路。
更重要的是,影片提供了具體方法:小失敗、快失敗、混圈子、經驗複製——這些不只適用於創業,更是一套可遷移的人生成長系統。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📌 影片核心主題
針對初次創業、缺乏資源與背景的創業家,探討如何透過「擁抱失敗」與「融入圈子」來提升創業成功率。
🎯 五大核心觀點
- 環境決定起點 → 身邊有無創業家資源,決定了你創業的起跑線與思維高度
- 失敗是必經之路 → 初創者必定會失敗,關鍵是把失敗視為「過程」而非「終點」
- 小失敗 + 快失敗 → 用最小成本、最快速度試錯,並將經驗複製給團隊
- 混圈子是首要任務 → 沒資源的創業者,第一件事是找到創業家圈子並融入
- 圈子互助是義務 → 在創業圈中,幫助後進者不是責任,而是身為圈內人的義務
📖 詳細內容拆解
Part 1:環境背景決定你的起跑線
核心概念:
創業成功與否,很大程度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是否有創業家資源。
NBA 球員案例:
– 父母都是頂尖運動員,從小生活在莊園,朋友圈全是 NBA 球員
– 這個球員曾懷疑:「我是被影響而想打 NBA,還是真心喜歡籃球?」
– 最終透過嘗試橄欖球,確認自己真的熱愛籃球
兩種創業者的天壤之別:
| 有資源者 | 無資源者 |
|---|---|
| 從小耳濡目染,選擇「要不要」創業 | 必須拼命爭取、踩更多坑才能獲得資訊 |
| 思考「我要選擇成為 NBA 球員嗎?」 | 思考「我怎麼才能接觸到 NBA 球員?」 |
| 聖誕聚餐都是頂尖運動員 | 家裡可能什麼資源都沒有 |
關鍵提問:
「你是真的想創業,還是因為身邊都是創業家所以想創業?」
Part 2:失敗的必然性與正確心態
核心概念:
初次創業者「必定會失敗」,但失敗是過程,不是終點。
失敗的特性:
– 失敗是「確定性」(已發生的事實)
– 未來是「不確定性」(充滿未知)
– 人們容易記住失敗,並將失敗感無限延伸到其他領域
兩種心態的對比:
❌ 錯誤心態:「我一定會成功,失敗是偶然」
→ 這個想法本身就失敗了
✅ 正確心態:「我必定會失敗,但只要持續做,失敗就是過程」
→ 失敗是你走這條路必定會經過的東西
最危險的情況:
「第一次創業就成功」→ 憑運氣成功,憑實力失敗
(前提是:身邊沒有其他創業家資源)
Part 3:小失敗與快失敗策略
核心概念:
透過「小失敗」與「快失敗」降低試錯成本,並將經驗快速複製給團隊。
兩大原則:
– 小失敗: 控制失敗的成本規模,讓你能輕易再次站起來
– 快失敗: 不要拖延,發現不對就快速結束專案
案例 1:傅盛與雷軍的做法(金山、獵豹移動)
– 組建「精英隊」,佔組織 10% 左右的 team size
– 任務:大量試錯
– 成功後:將失敗經驗詳細記錄,發給全公司其他未參與的人,讓他們避坑
案例 2:AI 螞蟻機器人
– 用途:災難探勘,找出可行路徑並回傳即時地圖
– 運作方式:
– 第一隻螞蟻:花數小時探索,找出哪些路不能走
– 第二隻螞蟻:立刻獲得第一隻的經驗,直接走最敏捷路徑
– 啟示: 踩坑小組的經驗可以複製給其他小組,提升整體效能
實踐方法:
1. 在損益表中切分 8-15% 的資源組成「精英小隊」
2. 讓這個小隊專門負責試錯
3. 將試錯結果複製給整個團隊 → 大幅降低成本
Part 4:混入創業圈子
核心概念:
對於三無創業家(無錢、無背景、無資源),第一要務是融入創業家圈子。
為什麼要混圈子?
– 就像 NBA 球員孩子 vs 平民窟孩子的差別
– 當你身邊都是創業家,你很難不成為創業家
– 創業家會分享美好的成果,但也會分享踩過的坑
如何混入圈子?
1. 去認識創業家
2. 找導師、找同學
3. 主動寫信、傳訊息請教
創業家為什麼願意幫你?
– 當年自己也被幫助過
– 當年也疑惑過、求救過
– 認為如果有人誠心誠意發問,有能力就應該幫助
關鍵:問對問題
❌ 蠢問題範例:「請問創業要注意什麼?」
✅ 聰明問題範例:
「我目前在做 ____ 專案,商業模式是 ____,我已經嘗試過 ____,但在 ____ 環節卡關,我的假設是 ____,但不確定 ____,是否能給我 15 分鐘,針對 ____ 給我一些建議?」
重要提醒:
「你的問題不見得不是別人的答案。」
Part 5:創業圈的義務與排他性
核心概念:
在創業圈中幫助後進者是「義務」,不是責任;但圈子也會進化,資源會往更有潛力者傾斜。
創業圈的義務:
– 創業圈的前輩有義務幫助新進者
– 不是責任,是義務 → 你本來在創業圈就應該幫助別人
– 類比:創作圈的創作者會希望創作圈好,所以會互相幫助
為什麼要幫助後進?
– 所有前人留下的資源與遺跡,造就你今天創業比較輕鬆
– 你用了別人的資源,就要帶著感激
– 「不是你厲害,是這個世界讓你看起來很厲害」
圈子的排他性(預告):
– 如果你帶了兩個人,A 和 B 條件相同,但 B 更有長進
– 你的時間有限,你會優先幫誰?
– 答案:會分配給 B → 因為「投入有長進的地方」
– 這就是圈子的規則
🔑 金句摘錄
- 「你必定會失敗,但失敗是過程。只要你持續做,失敗就是你必經之路。」
- 「憑運氣成功,憑實力失敗。」(最怕第一次創業就成功)
- 「你的問題不見得不是別人的答案。」
- 「不是你厲害,是這個世界讓你看起來很厲害。」
- 「如果你想創業但身邊沒有創業家,你第一件事是去混創業家的圈子。」
💭 我的思考與反思:從創業思維到人生系統的遷移
當我看完這支影片,我意識到:這不只是創業課,而是一套可遷移的人生成長系統。
🌱 環境資源的盤點:我是觀察者,還是參與者?
我身邊其實有許多專業工作者與領域專家,這些人來自我過去參加的商業課程與社群。但我發現自己多半是觀察者,很少主動開啟深度對話。不是沒有能力,而是覺得「還沒準備好」。
我意識到這是一種「學習型孤島效應」——我成長速度快,但缺少共同演化的圈層。
要改變現況,我的策略是用輸出打開對話。我決定用文章、反思或直播分享,作為接觸同頻夥伴的方式,讓圈層變成「互相啟動」的場域。
🎯 我的行動:
– 每月發表 2 篇內容,主動標註或邀請討論
– 每月與 1 位創業者或教育者深聊一次,交換實踐經驗
⚡ 失敗劇本的重寫:從「我不適合」到「這是學習成本」
我最近一次的失敗,是英文課中斷。以前的我會直接歸因:「我不適合學英文」。但這次我發現,這不是能力問題,而是節奏問題。
我在高壓階段把重心放在創業與課程製作,英文學習自然被擠壓。若以「學習成本」角度重新定義,這次的失敗其實提醒我——
要讓學習長久存在,就不能只靠意志力,而要嵌入日常節奏。
🎯 我的行動:
– 將英文融入日常:每週用英文寫一篇技術筆記
– 建立「中斷可復原」的學習模型
🧪 完美主義的破解:從「一次到位」到「10% 實驗」
我過去的特質是完美主義,總想一次做到最好,導致啟動速度慢。AI 讓我學會「先讓它動起來再優化」。
現在我練習設計「10% 資源實驗」:快速成形、快速檢驗,不再怕錯。
我的實驗案例:
實驗名稱:AI 輔助反思內容量產測試
投入資源:時間 2 天 / 金錢 0 / 人力 1(我 + AI)
預期週期:3 天
成功指標:3 篇反思文可上線
失敗指標:修改成本大於產出
最大損失:2 天
不求完美,而是追求「反饋速度」。
🧭 問對問題的練習:從沉默到被看見
在資安圈,我能問出準確的問題。但在創業或商業圈,我卻常選擇沉默。我習慣自己摸索,或問 AI、Google。
後來我發現:我不是怕問錯,而是怕「暴露自己不懂」。但真正被圈子接納的關鍵,不是完美,而是真誠學習的姿態。
我練習寫的請教信(改良版):
我目前在規劃「AI × Security × Education」的內容平台,
已用 SEO 與社群蒐集數據,但在「用戶行為追蹤」卡關。
我的假設是先建 GA4 與 CRM 整合,但不確定投報是否合理。
能否請您分享創業初期建立數據系統的經驗?
被圈子看見的不是我知道什麼,而是我「願意怎麼問」。
🧱 經驗複製的實踐:把失敗變成可教的知識
最痛的一次,是沒有簽合約的合作。起初基於信任與默契,結果後續在分潤、權責上產生衝突。耗費一年時間、二十五萬元金錢,還有大量的精神成本。
那次我學到:信任不是不簽約的理由,簽約才是信任的開始。
我的踩坑記錄:
【坑的名稱】:沒簽合約導致信任破裂
【發生情境】:創業初期口頭合作
【踩坑原因】:低估法律與邊界的重要性
【損失成本】:時間 1 年 / 金錢 25 萬 / 其他:心理壓力
【避坑方法】:建立合約模板庫(顧問、講師、專案)
【適用對象】:教育創業者與自由講師
【如何傳播】:內部文件 + 共學會分享
🎯 我的行動:
– 建立三類合約模板(顧問 / 講師 / 專案)
– 舉辦「信任與制度」工作坊分享案例
💞 圈子義務的實踐:讓知識流動起來
我每月都有免費直播課程,通常 2–3 小時。我樂於回答問題,不覺得新人煩,反而覺得這是圈子的生命力。
但我也發現若只是「單向私訊」的問題,我會漏掉。因為我希望知識能「流動」,不是「封閉對答」。所以我鼓勵大家在社群提問,讓問題成為共同學習的入口。
我不是在傳遞答案,而是在維護知識的流動性。
🎯 我的行動:
– 每月固定舉辦免費課
– 鼓勵社群共學,建立 FAQ 匯整
– 每月至少指導一位新手 30 分鐘
🌿 長進的自我覺察:從思考者到實踐者
過去一年,我的進步是肉眼可見的:
– 整理內容更快
– 建立完整的工作流程
– 勇敢完成以前不敢碰的事(創業、研究、直播)
我從「思考者」變成「實踐者」。我知道怎麼讓每一份努力都留下軌跡,能被複盤。
我不再等「準備好」才開始,而是透過行動讓自己變得「隨時都準備好」。
🔄 創業思維的遷移:打造我的人生成長系統
對我來說,創業思維其實是一種「人生系統思維」。我把所有規劃——人生、公司、商業、創業——都當成可被拆解的 SOP。然後用 AI 幫我自動化與迭代。
這不只是效率問題,而是讓我能「設計自己的人生系統」。
| 創業概念 | 我的領域 | 具體行動 |
|---|---|---|
| 小失敗 + 快失敗 | 人生規劃 | 每週回顧 1 小時,快速測試新習慣或節奏設計 |
| 混圈子 | 公司規劃 | 每月與 1 位創業者或顧問深聊決策流程 |
| 經驗複製 | 創業規劃 | 為每個決策建立「Decision Card」,記錄假設與回饋 |
| 小失敗 + 快失敗 | 商業規劃 | 以 MVP 測試課程與定價模型,AI 追蹤回饋 |
| 經驗複製 | AI 系統應用 | 建立「Feifei Growth SOP」資料庫,讓知識自動化流通 |
🎁 給讀者的實踐建議
看完這篇文章,你可能會問:「我該從哪裡開始?」
以下是我給你的五個立即可行動的建議:
1. 盤點你的圈層資源(今天就做)
- 列出你目前認識的 10 個人
- 標記出:哪些人是你想成為的「那種人」?
- 如果比例低於 30%,請開始主動接觸新圈層
2. 設計一個「10% 實驗」(本週內完成)
- 挑選一個你遲遲不敢開始的專案
- 用最小資源(時間 / 金錢 / 人力)快速測試
- 設定明確的成功 / 失敗指標
- 給自己 3-7 天的時間得出結論
3. 練習寫一封「聰明的請教信」(本月內)
- 找一個你想請教的人
- 用「我做了什麼 + 遇到什麼問題 + 我的假設 + 我需要什麼幫助」的結構
- 主動提出具體的時間限制(15 分鐘 / 30 分鐘)
- 寄出去,不要怕被拒絕
4. 建立你的「踩坑筆記」(持續進行)
- 每次失敗後,用 5W1H 記錄:
- What(發生什麼)
- Why(為什麼會發生)
- When(什麼時候發生)
- Where(在什麼情境下)
- Who(涉及哪些人)
- How(如何避免)
- 每月整理一次,分享給需要的人
5. 幫助一個比你更菜的人(每月至少一次)
- 不要等到「自己夠厲害」才幫人
- 你的「初學經驗」對新手來說就是寶藏
- 主動提供 30 分鐘的指導或回饋
- 記住:這是圈子的義務,不是責任
🔗 延伸資源
📖 推薦閱讀
- 《精實創業》(The Lean Startup) by Eric Ries → 小失敗與快失敗的經典著作
- 《原子習慣》(Atomic Habits) by James Clear → 如何設計「可持續」的成長系統
- 《刻意練習》(Peak) by Anders Ericsson → 如何讓「長進」變得可衡量
🎙️ 相關 Podcast
- 阿金!人生進化中 → 更多創業與成長主題
- 星箭廣播 → 創業、產品與科技觀點
🛠️ 實用工具
- Notion → 建立你的「踩坑筆記」與「Decision Card」資料庫
- Obsidian → 用雙向連結整理知識,讓經驗可被複製
- Claude / ChatGPT → AI 協助你整理反思、設計實驗
✍️ 寫在最後
這篇文章的誕生,本身就是一個「小失敗 + 快失敗」的實驗。
我用 AI 協助我整理影片、建構反思框架、撰寫文章,整個流程不到 2 天。這不是為了展示效率,而是為了證明:
當你擁抱系統化成長,你就能讓每一次學習都產生複利。
我不是創業專家,我也還在路上。但我願意把我的「踩坑筆記」分享出來,因為:
我用了這個世界的資源,所以我也要成為別人的資源。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需要的人
記住:
反思不是自我批判,而是自我進化的燃料。
失敗不是終點,而是系統化成長的起點。
讓我們一起成為那個——能啟動他人,也能啟動未來的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