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I 創業效率] 005 你不是團隊的天花板,而是讓他們起飛的地板:從家務價值團隊領導力的深度思考

📺 影片資訊

  • 標題:Ep.45 從家務價值到企業領導的關鍵思維
  • 頻道:阿金!人生進化中


🎯 為什麼推薦這支影片

如果你是創業者、管理者,或者正在思考如何在工作與家庭中找到平衡,這支影片會給你全新的視角。

影片從一個看似不相關的話題——「全職家務工作的價值」——出發,逐步延伸到領導者最核心的困境:你是團隊的天花板,還是地板? 這不是一個比喻,而是一個每天都在發生的管理現實。當你走進會議室,氛圍就變了;當你開口說話,大家就安靜了。你的存在,是限制了團隊的發展,還是成為他們成長的基石?

更重要的是,這支影片沒有停留在概念層面,而是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思維框架:從「結果論思維」到「徹底坦率」,從「邏輯與情感的平衡」到「管理角色帽的選擇」。這些都是我在七維思與個人品牌經營中不斷實踐、驗證過的原則。如果你也在尋找「如何當好領導者」的答案,這支影片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。

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
📌 影片核心主題

探討從家務勞動價值認同到企業領導者角色定位的思維轉換——如何避免成為組織的天花板,而是成為支撐團隊成長的地板。


🎯 核心觀點

  1. 全職家務工作的隱性價值:家務勞動缺乏外部薪資認同,但其複合角色相當於年薪 200-300 萬台幣的職位
  2. 領導者的悖論:創業者天生就是公司的天花板,因為權力框架會讓他人不願說真話
  3. 結果論導向:一號位必須將所有問題歸因於自己,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
  4. 溫柔且堅定的領導:結合邏輯與情感的溝通方式,才能真正成為組織的地板而非限制
  5. 徹底坦率的藝術:實話實說的前提是考慮對方感受,用關懷包裝真相

📖 詳細內容拆解

部分 1:全職家務工作的價值困境

核心概念:
全職照顧家庭的角色沒有公司賦予薪資,因此缺乏外部認同機制,但實際工作量與價值被嚴重低估。

關鍵要點:
價值認同來源的差異
– 職場工作者:成就感來自業績、老闆肯定等多元管道
– 家務照顧者:成就感僅來自照顧孩子,但負面抵消也很大

  • 工作條件的不對等
    • 職場有下班時間可以 recover
    • 家務是 24 小時待命,生病也不能請假
    • 沒有薪資制度認可其付出
  • 資訊落差問題
    • 雙方都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(孩子成長、工作變化)
    • 容易產生「瞬間不認識對方」的疏離感
    • 雙方都有犧牲,但容易陷入受害者心態

案例/數據:
美國統計數據:全職照顧孩子的女性,若將所有角色(廚師、清潔員、司機、導師等)加總換算薪資,相當於月薪 25 萬台幣,年薪約 200-300 萬台幣
創業家解決方案:有朋友開設公司,從公司發薪水給全職照顧家庭的配偶

實踐建議:
– 雙方都不要有受害者心態
– 互相體諒:「今天辛苦了,照顧孩子還好嗎?工作還好嗎?」
– 交換意見,保持溝通平衡


部分 2:創業者作為「天花板」的必然性

核心概念:
一旦成為發薪水的人,就註定成為公司的天花板——因為權力框架會讓員工不敢說真話,限制組織的自然發展。

關鍵要點:
權力框架的影響
– 發薪水的人說的話自然有分量,即使內容可能很蠢
– 員工會因為「他是老闆」而尊敬,但不一定說真話
– 老闆出現在會議室,氛圍就會改變,限制團隊本來的發展方向

  • 天花板 vs 地板的差異
    • 天花板:員工一進公司就看到極限,無發展空間
    • 地板:老闆作為基礎支撐,讓團隊可以向上成長
  • 頂尖領導者的做法
    • 貝佐斯、黃仁勳等強悍管理者也非常尊敬團隊意見
    • 花更多時間檢驗自己說的話是不是對的
    • 不會堅持「我一定是對的」

關鍵認知:

「一號位所學的就是一輩子如何當好地板,而不是當好組織的天花板。」


部分 3:結果論與歸因思維

核心概念:
創業者必須將所有結果歸因於自己,停止抱怨外部因素,才能找到真正的問題與解決方案。

關鍵要點:
結果論的必然性
– 所有人都是結果論,包含一人公司
– 不要在過程中強調自己多聰明或多辛苦
– 如果不能接受結果論,就不要做一號位

  • 停止抱怨的邏輯鏈
    • 「環境不好」→ 你選擇這個環境
    • 「員工很爛」→ 員工是你面試來的
    • 「HR 面試不好」→ HR 是你找來的
    • 「投履歷的人都很普通」→ 因為公司不好所以吸引不到人才
  • 歸因於己的價值
    • 只有將問題歸因於自己,才能找到答案
    • 否則永遠找不出問題,注定成為公司天花板
    • 承認自己是個「很 suck 的人」,才能找到學習方法

金句:

「不要忙著抱怨。員工很爛?是你找來的。HR 不好?還不是你找來的。」

財富分配的邏輯:
– 錢喜歡能讓它快速複製的人
– 錢不分好人壞人,只喜歡「多子多孫」
– 學習能力到天花板 → 不知道認知之外的錢怎麼賺 → 錢不喜歡你


部分 4:邏輯與情感的平衡溝通

核心概念:
有效的領導溝通需要同時具備邏輯清晰與情感連結,單純理性或感性都無法真正成為組織的地板。

關鍵要點:
邏輯型人格特徵
– 在乎事實、數據
– 理性、有推理能力
– 講話有順序,符合時間邏輯

  • 感性型人格特徵
    • 不在乎數據
    • 講話前後順序不合邏輯
    • 忽悠感很重,情緒價值高
  • 理想領導者特質(結合兩者優點):
    • 既有邏輯又有情感價值
    • 講出讓人舒服接受的句子,同時基於事實
    • 擅長「換句話說」

實踐範例:
領導者進入會議的表述方式:

「大家,我知道我是發薪水給大家的人,也知道你們很尊敬我。但在這個題目上我真的所知甚少,所以我很需要團隊的支持以及意見。無論你們的意見好或壞,都比我一無所知來得好。可不可以請你們給我一些意見以及想法?」


部分 5:徹底坦率的正確運用

核心概念:
徹底坦率(Radical Candor)不是單純的實話實說,而是在說真話的同時考慮對方感受,用關懷包裝真相。

關鍵要點:

  • 錯誤的徹底坦率
    • 只做到「實話實說」的第一關
    • 忽略對方的感受
    • 例如:「你看起來很憔悴,氣色不是很好。」
  • 正確的徹底坦率
    • 說大白話,但對方感覺不會糟糕
    • 加入情感價值和關懷
    • 例如:「你很累嗎?有沒有需要我幫忙你什麼?」
  • 差別在於
    • 前者只是陳述事實
    • 後者除了指出事實,還提供支持和幫助
    • 後者有「餘意之餘效」(額外的正面影響)

推薦書籍:
– 《徹底坦率》(Radical Candor):講述溫柔且堅定的領導能力
– 《週一清晨的領導課》:透過 coach 與 CEO 的對話,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領導者


部分 6:管理的角色帽與情緒管理

核心概念:

領導者需要根據情境選擇適當的「角色帽」,但這不代表壓抑情緒,而是找到最適合當下的回應方式。

關鍵要點:

  • 三頂管理角色帽
    1. 溫柔且堅定的
    2. 嚴厲堅定的
    3. 不拘小節的

實踐案例:女兒跌倒的啟示

  • 情境:女兒跌倒,父親的直覺反應是「嚴父帽」→ 你自己站起來

  • 女兒的提問:「這時候你應該扮演什麼角色?」/ 「你這時候需要做什麼?」

  • 解決方法

    • 父親問女兒:「如果我跌倒了,你希望我怎麼做?」
    • 女兒回答:「抱抱啊」
    • 父親再確認:「如果我過去抱你,你的感覺會變好嗎?」
    • 得到肯定答案後,採取行動

領導啟示:

  • 用對比性找到最適合的角度
  • 問團隊:「如果我是你,我需要你給我建議,你會怎麼給?」
  • 再問:「如果我做一樣的事,你的感覺如何?你希望我現在做這件事嗎?」
  • 這展現了領導者的寬容度和管理工具

🔑 影片金句

  1. 「一號位所學的就是一輩子如何當好地板,而不是當好組織的天花板。」

  2. 「所有人都是結果論,不要忙著抱怨。員工是你找來的,HR 是你找來的,一模一樣的事情。」

  3. 「如果你不把歸因歸到自己身上來,你找不出問題的答案,你一定會成為公司天花板。」

  4. 「錢不分好人跟壞人,只喜歡多子多孫。如果你的學習能力到了天花板,錢就不喜歡你。」

  5. 「徹底坦率不只是實話實說,而是說大白話的同時,對方的感覺不會很糟糕。」


💭 我的思考與反思

看完這支影片後,我花了很長時間整理自己的領導經驗。以下是我最深刻的幾個反思:

1. 關於「天花板」的自我覺察

我曾發現,在某些專案會議裡,當我一開口,大家反而會沉默。那時我以為是我講得太快或太具體,但其實那是「權力框架」在發揮作用。

我是一個慣性在乎「效率」的人,常想快速對焦、下結論;然而這也讓夥伴少了探索與思考的空間。

回想起「知行迴路」的理念——學習、實踐、反思、教學——我應該把「教學」改成「引導」,讓團隊能自己生成答案,而不是等待我給答案。

提醒自己:

「我不是會議裡最懂的人,而是那個讓大家敢發言的人。」


2. 結果論 vs 過程論的內在衝突

在某些合作專案中,我仍會不自覺地把失敗歸因於「市場 timing」或「團隊溝通不良」。

但這支影片提醒我:「員工是你找來的,HR 也是你找來的。」

當我開始用「所有結果都是我選擇的延伸」的角度看事情,會更快找到改進方向。

這句話對我衝擊很大:「承認自己是個 suck 的人,才能學習。」

我不怕被挑戰,但有時會過度自責。接下來,我要學會區分「負責任」與「自我苛責」的界線。


3. 徹底坦率在關係中的練習

以前我給夥伴回饋,常用「你這部分不夠細」或「這可以再優化」這種事實導向的語句。

現在我會嘗試加上關懷的前提,例如:

「我知道你最近同時在跑幾個案子,這次內容雖然急,但我們一起看看哪裡能再補強。」

這樣的溝通,情緒緊張的時候特別有效,因為能讓對方感受到我是在「一起修正」,而非「單向批評」。


4. 邏輯 vs 情感的平衡

我天生偏邏輯型:習慣用流程圖、系統圖、框架語言思考。

但這也讓我在一些對話中忽略對方的情緒狀態。

影片提醒我:「邏輯讓人信服,情感讓人行動。」

未來在內部簡報或團隊檢討時,我會練習先「說感受」再「講邏輯」,例如:

「我知道這個案子大家都壓力很大,但我們還是一起看數據。」

這樣更能讓團隊感受到溫度,而不是被 KPI 推著跑。


5. 關於「無薪勞動」的認知更新

這段內容特別打動我。

我身邊有很多女性創業者與全職媽媽朋友,她們在「被看見」這件事上付出了極大努力。

我自己在公司裡,也曾忽略過一些「無形的勞動」:
例如行政、客服、維運等日常支持性工作,雖非直接創收,卻是組織地板的存在。

我開始學會表達感謝——用具體言語肯定他們的貢獻,讓「被看見」成為一種文化。


6. 管理角色帽的應用

我設計了屬於自己的「角色帽決策樹」:

情境 我戴的帽子 理由
團隊第一次嘗試新專案 溫柔且堅定 讓他們敢失敗
同樣錯誤重複三次 嚴厲堅定 讓團隊知道原則
成員焦慮、但案子緊急 不拘小節 先安撫情緒,再救專案
對方願意成長但步伐慢 溫柔且堅定 用信任代替監督

我喜歡影片中那句話:

「即使你是地板,也要展現你有天花板的高度。」

地板代表承接,天花板代表格局。這正是「知行迴路」裡的精神平衡。


7. 跨領域連結:領導原則在教育設計的應用

我最有感的是「成為地板而非天花板」在教育設計上的應用。

在我規劃 HTB 課程、AI × Security 教學時,我會刻意把學習曲線設計成「階梯式」,讓學生自己體驗到成長,而不是我一步步帶著走。

老師的責任不是給答案,而是鋪地板。

同理,在品牌經營上,社群的氛圍也是如此:
不是「我教你怎麼做」,而是「我陪你找到自己的做法」。


8. 我的 30 天實踐挑戰

我要改變/建立的行為:
每次會議開場前先說一句「我希望今天大家可以挑戰我」。

為什麼這對我重要:
減少權威壓力,讓團隊學會獨立思考與主動反饋。

具體實踐方式(每週至少 3 次):
在所有核心討論中先開放他人發言、我最後補充。

可能遇到的障礙:
有時會覺得效率下降,或會議太冗長。

克服策略:
使用「時間盒」:每人限時 2 分鐘表達核心觀點。

如何衡量進步:
觀察會議後,是否有更多團隊主動提出建議。

30 天後的檢視問題:
團隊的討論是否變得更立體?是否有人挑戰我而我能欣然接受?


🎁 給讀者的實踐建議

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,想要開始改變,我建議你從以下五個行動開始:

1. 進行一次「天花板自我檢測」

下次開會前,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
– 我的出現會讓氛圍變得更開放,還是更拘謹?
– 我說話時,大家是在思考,還是在等我說完?
– 如果我不在這個會議,討論會更活躍嗎?

誠實地回答這些問題,你會發現自己在哪些場合是「天花板」。


2. 練習「徹底坦率溝通法」

下次給回饋時,用這個公式:
觀察到的事實 + 關心的詢問 + 提供協助 = 溫柔且堅定的溝通

錯誤示範:「你這份報告寫得不夠仔細。」
正確示範:「我注意到報告裡有幾個數據還需要補充,你最近案子很多吧?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?」

這不是話術,而是真心關懷對方的狀態。


3. 建立你的「角色帽清單」

列出你常遇到的 5-10 種管理情境,然後為每種情境選擇最適合的「角色帽」:
– 溫柔且堅定
– 嚴厲堅定
– 不拘小節

寫下來,貼在你的辦公桌前。下次遇到類似情境時,先看一眼清單再做反應。


4. 每週做一次「結果論反思」

每週五下班前,拿出 10 分鐘,問自己:
– 這週有哪些不如預期的結果?
– 我第一時間怪罪了什麼外部因素?
– 如果全部歸因於我,我會怎麼改進?

寫下來,持續追蹤自己的成長。


5. 表達感謝那些「無形的勞動」

這週開始,每天找一個人,感謝他們做的「看不見的工作」:
– 謝謝行政同事幫忙訂會議室
– 謝謝客服處理了棘手的客訴
– 謝謝家人準備了晚餐

具體說出他們的貢獻,讓「被看見」成為一種文化。


🔗 延伸資源

📚 推薦書籍

  • 《徹底坦率》(Radical Candor) by Kim Scott
    溫柔且堅定的領導聖經,教你如何在說真話的同時維護關係。

  • 《週一清晨的領導課》(The One Minute Manager Meets the Monkey) by Kenneth Blanchard
    每篇 5-15 分鐘的短篇,透過 coach 與 CEO 的對話學習領導。

  • 《刻意練習》(Peak) by Anders Ericsson
    如何透過系統化的練習,突破自己的天花板。

🛠️ 實用工具

  • Notion 模板:領導力反思日誌
    記錄每次會議後的反思,追蹤自己的領導風格變化。

  • 時間盒技巧(Time Boxing)
    在會議中設定每人發言時間,避免討論失焦。

  • 360 度回饋表
    定期請團隊匿名回饋你的領導風格,找出盲點。


🌱 結語

這支影片像是一面鏡子,讓我重新審視「成果導向」背後的盲點。

真正的成長,不是堆疊更多 KPI,而是讓團隊、家庭、夥伴都能在我身邊變得更自由、更有力量

這正是「知行迴路」的最高境界——讓行動成為他人的成長土壤。

如果你也在領導的路上摸索,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。記住:

你不是要成為最強的那個人,而是要成為讓別人變強的那個人。

這就是地板的意義。

💬 與我互動
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:
– 分享你的反思
– 告訴我你最想實踐的是哪一個建議
– 分享給同樣在領導路上的朋友

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領導者,一起成為彼此的地板。

菲比尋常,AI 助航 🚀

菲比
菲比

講師學歷:臺科資工所、逢甲資工系畢業。
技術專長:OSINT、滲透測試、網站開發、專業易懂教育訓練。
證照書籍:OSCP、OSCE³、著《資安這條路:領航新手的 Web Security 指南》。
教學經驗:60+ 企業教學經驗、指導過上百位學員。
教學特色:新手友善、耐心指導、擅長圖解(流程圖、心智圖)引導學習。
社群經驗:目前經營全臺資安社群 CURA,曾任臺科資安社社長、逢甲黑客社社長。
社群交流:LINE 社群《飛飛的資安大圈圈》,即時分享經驗、鼓勵交流。
社群分享:FB 粉專《資安這條路,飛飛來領路》,分享文章與圖卡整理。
個人網站:feifei.tw 分享資安技術文章;pbtw.tw 分享 AI 相關應用;ssdlc.feifei.tw 分享軟體安全開發流程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