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I 成長系統] 007 為什麼你明明沒做什麼,卻總是很累?水庫法則教我的能量管理課

「我每天睡很飽,為什麼還是累?」
「休假回來後,反而更疲憊了……」
「明明待辦事項不多,但就是提不起勁。」

如果你也有這些困擾,這篇文章會幫助你找到答案。


📺 影片資訊

  • 標題:Ep.38 為什麼要下架《人生優化指南》?能量管理的水庫法則
  • 頻道:阿金!人生進化中
  • 核心主題:能量管理、水庫理論、課程策略調整


🎯 為什麼我推薦這支影片

這不是一支教你「時間管理」的影片,而是更深層的「能量管理」。

很多人以為自己需要的是更多的時間、更好的計畫、更強的意志力。但真正的問題往往是:你不知道自己的能量怎麼運作。你可能每天都在做事,但做的都是「消耗型任務」;你可能休息了很久,但用的是「低效休息法」;你可能以為自己在進步,但其實只是在不斷榨乾自己。

這支影片用一個簡單的「水庫模型」——輸入、儲存、輸出——幫你理解為什麼你會累、什麼時候會累、怎麼樣才不會累。更重要的是,它讓你意識到:疲累不是只有一種,體力、腦力、心力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能量系統。

如果你是以下這些人,這支影片會對你特別有幫助:
經常覺得「沒幹嘛但很累」的人:你需要學會區分三種疲累
工作效率不穩定的人:上午還精神抖擻,下午就腦袋當機
休息後反而更累的人:陷入「累-休息-更累」的惡性循環
想做很多事但總是拖延的人:可能是心力問題,不是懶惰

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
一、水庫理論是什麼?

水庫理論是一個能量管理模型,核心概念超級簡單:輸入 → 儲存 → 輸出

就像一座水庫,你需要:
輸入:什麼讓你充電?何時輸入效果最好?
儲存:如何保持能量不流失?
輸出:什麼在消耗你的能量?如何高效輸出?

這個模型可以「公式化」,意思是你可以量化自己的能量狀態,知道自己現在的「水位」有多少。


二、三種疲累,你是哪一種?

1. 體力疲累
症狀:身體累、肌肉痠痛、想睡覺
恢復方法:睡覺、休息、補充營養
特徵:最好恢復的一種疲累

2. 腦力疲累
症狀:無法專注、決策困難、思考遲鈍
常見原因:左腦右腦頻繁切換
– 上午開預算會議(左腦:邏輯、數據)
– 下午做創意發想(右腦:直覺、創意)
– 結果:腦袋打結,兩邊都做不好
解決方法:有意識地調度任務,避免頻繁切換

3. 心力疲累(最難處理)
症狀:提不起勁、感覺空虛、缺乏動力
核心問題:你的「動力」跨不過面前的「阻力」和「摩擦力」


三、心力疲累的破解之道:阻力 vs. 摩擦力

這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。講者用物理學的概念解釋為什麼你會「心累」。

阻力問題(任務本身很難)
– 原因:任務超出你的能力範圍
– 解決方法:切片技巧 — 把大任務切成小片段,逐一突破
– 錯誤做法:硬碰硬,一次性面對大型阻力(你一定會輸)

摩擦力問題(環境或情境不對)
– 原因:任務本身你會做,但心情、環境、時機不對
– 解決方法:
換賽道:改變環境或方向
找人墊底:尋求支援,降低壓力

關鍵洞察:

心力的鍛鍊超級困難,需要在「極度疲勞時還要告訴自己這才剛開始」。這是反人性的訓練。所以不要硬練心力,而是學會處理阻力和摩擦力。


四、高原適應理論:為什麼你需要「平原期」

講者用登山來比喻人生成長:

  • 登山者在爬高山時,需要在中途的平台休息適應,才能繼續往上爬
  • 每天爬同樣的步數(例如 1000 步),但隨著海拔增加,難度會提升
  • 在平地日行千步 vs. 在山頂日行千步,難度截然不同

平原期是什麼?
– 感覺沒有進步,但這是適應和準備下一次爬升的必要時期
– 不是停滯,而是重新定義成長方向的中繼站

平原期該做什麼?
– 學習新技能,準備下一次爬升
– 反思過去的經驗,整理知識體系
– 接受這是成長必經之路,不要焦慮


五、惡性循環:為什麼休假回來反而更累?

影片提到一個很多人都經歷過的惡性循環:

  1. 心力爆掉 → 需要長足休息(請特休/病假)
  2. 工作堆積 → 回來後事情更多
  3. 又是預算會議、腦報會議 → 腦力爆掉
  4. 腦力影響體力 → 體力爆掉後沒有心力解決問題
  5. 全部都爆掉 → 又需要休息 → 回到步驟 1

如何破解?
– 不是「休息更多」,而是「有意識地調度能量」
– 學會在「還沒爆掉」之前做預防措施
– 正確安排不同類型的工作(左腦/右腦任務)


六、為什麼講者要下架《人生優化指南》?

影片後半段,講者分享了一個重要決定:下架人生優化指南的小課程

原因:
1. 時間效率考量
– 小課:交付時間長、人數少、價格低 → 效率低
– 大型活動:交付時間集中、人數多、規模大 → 效率高
– 線上錄播:一次錄製、無限重播 → 時間槓桿最高

  1. 家庭優先原則
    • 去年因為工作錯過女兒成長,在直播時哭了
    • 決心做出改變,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
  2. 保持浪漫的代價
    • 想做浪漫的事情(如大型活動),需要其他現金流支持
    • 不能讓第一個創意就很浪漫,否則大概率會失敗

給我們的啟示:
– 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做,學會取捨
– 時間投入要與價值產出成正比
– 設定優先順序:什麼對你最重要?


七、價值交換的原則:不要被「免費剝削」

影片中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:

小金魚的 Vegas 分享
– 小金魚從 Vegas 學習回來,團隊付費請他做內部分享
– 講者的原則:「如果連導師、好友或雇主都願意付錢,這個世界就不會有人白嫖你。」
– 目的:讓小金魚意識到自己的價值,不要被免費剝削

為什麼這很重要?
– 免費分享 → 價值被忽視 → 下次就不想分享了
– 付費分享 → 價值被認可 → 願意準備更好的內容

實際案例:
– 工作優化指南課程:2500 元
– 學員隔天使用就能賺回好幾倍(例如:談到場地折扣,省下 50 萬)


💭 我的思考與反思

聽完這支影片後,我做了一次完整的能量盤點,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很微妙的狀態:三重疲勞並存

我的能量診斷

體力疲累:睡不好、睡不飽
– 最近常常熬夜,睡眠品質不穩定
– 需要長時間休息才能回復

腦力疲累:決策困難、專注力下降
– 每天都在左右腦切換:上午處理預算數據,下午要創作內容
– 頻繁切換導致兩邊都做不好

心力疲累:缺乏方向感與意義感
– 覺得空空的,提不起勁做事
– 不是懶惰,而是內在意義連結斷線

我發現的關鍵洞察

1. 我是重度拖延者,但其實是摩擦力問題

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拖延是因為「懶」,但現在我理解了:這不是阻力問題(任務太難),而是摩擦力問題(心情、環境不對)。

AI 工具已經幫我降低了很多阻力(自動化、模板化、代整理),但摩擦力——心情、動機、身體能量——仍然是我的罩門。每當心裡空空的,反而更難啟動。

2. 我正處於平原期,而這是好事

我明確意識到自己在平原期——不是沒進步,而是「能量回收 + 反思期」。

目前我正在做:
– 報名創業課程(外部刺激)
– 整理 Podcast(輸出整理)
– 建立知識樹(內在統整)

這是非常理想的平原期策略——學習 × 整理 × 反思。我正從「做更多」轉向「做更深」,從「輸出表層」走向「反思內核」。

3. 我的能量水庫正在漏水

我畫了一張自己的能量水庫圖:

能量類別 主要輸入 儲存機制 輸出/消耗 黑洞風險
體力 睡眠、獨處、午睡 規律作息 長講直播、熬夜 熬夜、失眠
腦力 學習課程、AI 協助 Obsidian 反思筆記 決策、課程規劃 過度切換任務
心力 課程陪伴、學員互動 定期反思與輸出 社群經營、對外期待 缺乏明確方向感

我的輸入(睡眠、學習)是夠的,但儲存機制不足,容易漏水。特別是「熬夜」和「過度切換任務」這兩個黑洞,一直在消耗我的能量。


🎁 給讀者的五個可執行建議

基於這支影片和我的反思,我整理出五個立即可用的能量管理策略:

1. 做一次「三種疲累」的自我診斷

行動步驟:
– 記錄 3 天的疲累日誌
– 每次感到累時,標註是「體力/腦力/心力」哪一種
– 找出你最常出現的疲累類型

為什麼這重要?
很多人以為自己累了就去睡覺,但如果是心力疲累,睡再久也沒用。對症下藥才能真正恢復能量。


2. 重新安排你的日程:左腦右腦分時段

行動步驟:
– 列出你的所有任務,分為「左腦任務」和「右腦任務」
– 左腦:預算、數據、邏輯、系統
– 右腦:創意、內容、設計、直覺
– 刻意安排在不同時段(例如:上午左腦,下午右腦)
– 每次切換後預留 30 分鐘「緩衝時間」

為什麼這重要?
頻繁切換會讓你的腦力加倍消耗。分時段進行,你會發現效率大幅提升。


3. 學會切片:把大任務切成「最小可行動」(MVA)

行動步驟:
– 選一個你一直拖延的任務
– 問自己:「這件事的第一步,最小的行動是什麼?」
– 只做第一步,不要想後面

舉例:
– 不是「寫一篇文章」 → 而是「打開文件寫第一句話」
– 不是「整理房間」 → 而是「丟掉一個垃圾」
– 不是「學習新技能」 → 而是「看 5 分鐘教學影片」

為什麼這重要?
阻力太大時,你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動力,而是更小的阻力。


4. 找出你的「能量黑洞」,修補漏水處

行動步驟:
– 列出你的「能量輸出清單」
– 標註哪些是「高消耗但低價值」的活動
– 這些就是你的能量黑洞

常見的能量黑洞:
– 回覆不重要的訊息(腦力黑洞)
– 總是答應別人的請求,無法拒絕(心力黑洞)
– 熬夜滑手機(體力黑洞)

為什麼這重要?
很多人的問題不是輸入不夠,而是漏水太多。堵住黑洞,能量自然回升。


5. 設定「無輸出日」,允許自己在平原期休息

行動步驟:
– 每週選一天作為「無輸出日」
– 這天不直播、不開會、不創作
– 只做輸入(學習、閱讀、反思)和儲存(整理筆記、建立系統)

為什麼這重要?
持續輸出會讓你的水庫乾涸。定期的輸入日是補水的關鍵,也是平原期的正確打開方式。


🔗 延伸資源

相關工具

1. Obsidian
– 用途:建立你的「知識水庫」
– 功能:反思筆記、知識圖譜、個人知識庫
– 為什麼推薦:幫你把零散的學習整理成系統,讓輸入變成可複用的資產

2. Notion
– 用途:追蹤你的能量狀態
– 功能:建立「能量儀表板」,記錄體力/腦力/心力的輸入-儲存-輸出
– 為什麼推薦:視覺化你的能量流向,找出黑洞

3. Forest / Focus To-Do
– 用途:專注力管理
– 功能:番茄鐘、任務管理、專注時段記錄
– 為什麼推薦:幫你避免頻繁切換任務,保護腦力

相關文章與書籍

書籍推薦:
– 《深度工作力》(Deep Work)— Cal Newport
– 關於如何管理腦力,避免淺薄工作
– 《原子習慣》(Atomic Habits)— James Clear
– 關於如何建立有效的儲存機制(習慣系統)
– 《精力管理》(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)— Jim Loehr & Tony Schwartz
– 關於能量管理的經典之作


✍️ 寫在最後

這篇文章整理了超過一週的時間,從聽影片、做筆記、建立反思框架,到深度自我盤點。

我發現,真正的學習不是「知道」,而是「理解」,更進一步是「應用」。

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後,也做了自己的能量診斷,發現了自己的黑洞,甚至開始調整你的日程安排——那這篇文章就達到它的目的了。

記住影片中的那句話:

「如果你不懂得把阻力切片的技巧和摩擦力換地板的技巧,你注定天天都很累,因為心力的成長是很有極限的。」

不要硬碰硬,學會與你的能量系統共處。

我們都在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,一起加油。


📌 附錄:菲比版本

如果你想要一個簡單的追蹤表格,可以參考以下架構:

每日能量檢核表

日期 睡眠品質(1-10) 體力水位(%) 腦力水位(%) 心力水位(%) 今日黑洞 明日策略
10/31 6 60% 40% 30% 熬夜、過度切換 提早睡、任務分時段
11/1

每週能量複盤

本週主要疲累類型: ☐ 體力 ☐ 腦力 ☑ 心力

能量黑洞:
1. 熬夜滑手機(體力 -20%)
2. 頻繁切換任務(腦力 -30%)
3. 缺乏明確目標(心力 -40%)

下週改善行動:
1. 23:30 前睡覺
2. 上午左腦任務,下午右腦任務
3. 每週寫一篇反思日誌


更新日期: 2025 年 10 月 31 日
版本: v1.0
狀態: 平原期反思中 🏔️

菲比
菲比

講師學歷:臺科資工所、逢甲資工系畢業。
技術專長:OSINT、滲透測試、網站開發、專業易懂教育訓練。
證照書籍:OSCP、OSCE³、著《資安這條路:領航新手的 Web Security 指南》。
教學經驗:60+ 企業教學經驗、指導過上百位學員。
教學特色:新手友善、耐心指導、擅長圖解(流程圖、心智圖)引導學習。
社群經驗:目前經營全臺資安社群 CURA,曾任臺科資安社社長、逢甲黑客社社長。
社群交流:LINE 社群《飛飛的資安大圈圈》,即時分享經驗、鼓勵交流。
社群分享:FB 粉專《資安這條路,飛飛來領路》,分享文章與圖卡整理。
個人網站:feifei.tw 分享資安技術文章;pbtw.tw 分享 AI 相關應用;ssdlc.feifei.tw 分享軟體安全開發流程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