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I 成長系統] 006 為什麼我們總在「合理化」人生?用複盤四象限找回改變的勇氣

📺 影片資訊

  • 標題:Ep.37 改變人生的框架:開始、結束、繼續、暫停
  • 頻道:阿金!人生進化中


🎯 為什麼我推薦這支影片

「你有沒有發現,每次遇到不順的事,我們總能找到一個『聽起來很合理』的解釋?」

這支影片讓我停下來重新審視:那些我一直告訴自己的「合理解釋」,究竟是真的理由,還是逃避改變的藉口?

影片的創作者分享了兩個真實案例:一位面臨財務危機卻仍堅持學習的學員、一位在工廠得過且過 17 年才驚醒的員工。這些故事不是雞湯,而是血淋淋的現實 ── 如果不主動覺察,我們可能要等到「危機」來臨,才發現自己浪費了多少時間。

更重要的是,影片提供了一個簡單但有力的工具:複盤四象限(開始、結束、繼續、暫停)。這不是什麼高深的管理學框架,而是一個可以立刻執行、隨時回答的自我檢視系統。

如果你也在問自己:
– 「為什麼我總是在原地打轉?」
– 「為什麼學了很多,但生活沒有改變?」
– 「為什麼我知道該做什麼,卻總是拖延?」

這支影片會給你一個清晰的起點。

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
📌 影片核心主題

探討為什麼需要進行人生優化與複盤,以及如何透過「四象限框架」系統化地檢視與改善人生方向。


🎯 核心觀點

  1. 正確的問題歸因是人生優化的起點 ── 人們習慣用過去經驗合理化不合理的事,但這會阻礙真正的改變
  2. 真誠助人的品牌價值 ── 團隊願意退款給困難學員、做免費 Podcast,因為迫切希望改變人們的生命
  3. 複盤四象限框架 ── 透過「開始、結束、繼續、暫停」四個維度持續檢視人生
  4. 學習需要方法論與社群 ── 不要自己瞎搞,要買已經踩過坑的人的課程,並加入高學習力的社群
  5. 持續行動勝過完美規劃 ── 即使只有少數人受益,也要堅持做對的事情

📖 詳細內容拆解

Part 1:為什麼要做人生優化?

核心概念:
人們在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時,會從過去經驗中找一個「合理解釋」來說服自己,這種「正確的錯誤歸因」會阻礙我們看見真正的問題與改變的可能性。

關鍵要點:
– 第一堂課不是財務課或時間管理課,而是先處理「認知問題」
– 人們不會相信有人真心想幫助他們改變生命
– 需要建立正確的思維框架,才能有效進行後續的人生優化


Part 2:真實案例 ── 退款給困難學員

案例背景:
創作者分享了退款給一位學員的故事,展現品牌的核心價值觀。

關鍵細節:
– 學員面臨嚴重財務困境:要還的錢中 50% 是利息
– 學員已經「演過一次」,沒辦法再向某些對象借錢
– 團隊選擇相信學員,立即全額退款(不是 30 天猶豫期,是下一秒就退)
– 退款理由:「從今天開始不允許你來上課,把你當壞用戶」── 找到一個合理的退款角度
– 學員雖然困難,仍持續參與免費的複盤課,因為那是他「活著的感覺」

核心洞察:
– 買課程其實是買「參與感」── 讓自己處在正向的環境中
– 助人不需要完美的理由,找到合理的方式去做就對了


Part 3:真實案例 ── 17 年老員工的覺醒

案例背景:
一位工作 17 年的工廠員工被裁員後,開始上複盤課,人生產生巨大轉變。

關鍵轉折:
– 在工廠工作 17 年,覺得「穩定就好」,沒有太大野心
– 年前被老闆裁員,理由是「公司活不下去」
– 上完複盤課後,意識到自己「得過且過了 17 年」
– 產生極強的悔恨感:為什麼不早一點做出改變?

改變後的狀態:
– 開始為人生做新的規劃與學習
– 知道什麼事該做、什麼事不做、什麼事暫停、什麼事繼續
– 找到簡潔的目標,讓事情可以重複往前走


Part 4:做內容的初衷與堅持

團隊的處境:
– 複盤課一開始只有 3 個人同時上線
– 做 Podcast 日更非常辛苦,一毛錢都沒賺

為什麼堅持:
– 迫切希望改變人們的生活
– 比喻:像是種花,花不會跟你互動、不會付錢、不會說謝謝,但看到它長得更好就是最大的回報
– 獲得他人真摯的信任與感謝,這是錢買不到的

付出的代價:
– 承擔很大的「業力」── 接收很多學員地獄級別的人生故事
– 每天收到幾百封信,內容都很沉重


Part 5:複盤的核心框架

四象限框架:
1. 什麼事情該開始?
2. 什麼事情該結束?
3. 什麼事情該繼續?
4. 什麼事情該暫停?

使用方式:
– 可以隨時、無止境地回答這四個問題
– 頻率自己決定,建議至少一週寫一次
– 寫一個禮拜就會發現:要開始、結束、暫停的事情永遠都那幾件

為什麼有效:
– 這些念頭本來就在大腦裡,但沒有「寫下來」就不具體
– 透過 寫下來 → 看見 → 撿起來 → 擦乾淨 → 重新擺放
– 建立「框架」後,生活會自然分類出哪些是「冗餘」
– 減少阻力,速度就會變快,人生就會上升

進階應用(展櫃比喻):
– 把人生當作「偉大的藝術品」
– 定期盤點、擦拭、重新擺放
– 思考:這一季該展現什麼藝術品?該送到什麼樣的館場?該邀請誰來參觀?


Part 6:學習的重要性

核心主張:
– 不要自己瞎搞,去買已經踩過坑的人的課程
– 方法論是可複製的,放在自己身上就能用
– 不要「俄羅斯套娃」式的浪費時間

社群的重要性:
– 找到高學習人群聚集地
– 所有人都鼓勵學習,不會嘲笑你積極
– 「我們是非常有愛的一坨人聚在一起」


🔑 金句摘錄

  1. 「一旦一個事情的發生不合理,你就必須從過去的生活經驗中找一個合理解釋把它放進去,不然你腦袋會爆掉。」

  2. 「買課程其實是買一個參與感 ── 讓正向的人都在身邊,讓他不用處理生活中這麼糟糕的事情,這個世界還有一個美好的地方。」

  3. 「花不會付你錢,花也沒有謝謝你,但他給你感謝的方式就是他長得更好了。」

  4. 「一句真摯的感謝買得到嗎?一個人對你深刻生命的改變,真的買不到。」

  5. 「人生如果是偉大的藝術品,那麼時候把藝術品拿出來盤點一下、擦一擦、重新擺放 ── 這一季該展現什麼藝術品?」


💭 我的思考與反思

看完這支影片,我做了一次完整的自我盤點。以下是我的反思過程與發現:


發現一:我也在「合理化」自己的拖延

最近我的「網站安全工作坊」講義與作業迭代落後預期。當下我告訴自己的理由是:
– 外部案件多、日程擠壓
– VS Code 無法遠端編輯拖慢節奏
– 等有整塊時間再做

但當我套用影片的「正確的錯誤歸因」框架檢視,我發現真正的原因是:
沒有把「內容迭代」變成日更節奏
規格審查與產出節拍未拆到周/日
能量管理(睡眠/訓練/進食)波動影響深度工作時段

這些「合理化」保護了我什麼?短期壓力降低、不用面對不完美輸出。
但代價是什麼?品牌節奏感變弱、內容資產累積減速、錯失流量與轉換窗口。


發現二:我的「得過且過 17 年」在哪裡?

影片中那位工廠員工的故事讓我警醒。我檢視了自己的生活,發現以下領域也處於「穩定就好」的狀態:

  • 健康:有訓練但沒有固定週期性「進度衡量」(如體脂/臥推/划船客觀指標週記)
  • 內容營運:影片轉 Blog 的 SOP 有,但落地率不穩(YouTube → 大綱 → 文章 → Rank Math → 內外鏈)
  • 金流與產品組合:工作坊/企業班/顧問並存,產品梯度(免費 → 低價 → 核心 → 高單價)需明確化

我不想等危機才改變。 於是我決定把「三個飛輪」固定化:健康飛輪/內容飛輪/銷售飛輪。


發現三:用四象限框架檢視當下

我立刻拿出筆記本,填寫了四象限:

象限 我的答案
🟢 開始 1) 每日 300–500 字「AI × Security」日更
2) 每週 1 篇 SSDLC 實例
3) HTB 路線圖週任務
🔴 結束 1) 無計畫的資訊滑動
2) 邊會議邊多工寫程式
3) 把長任務塞在零碎時間
🔵 繼續 1) 週日晚規劃(三大成果 + 運動菜單 + 採買)
2) 教學產品化
3) 健身 + 飲食紀錄與週回顧
🟡 暫停 1) 深入 ZEEK 進階研究
2) 次要社群平台經營
3) 非核心外掛或網站微調

觀察: 多次出現「週期化與衡量」,顯示我需要把節奏制度化。最難填的是「結束」,因為有情緒上的 FOMO(害怕錯過)。


發現四:我的學習方式需要升級

影片中提到:「不要自己瞎搞,去買已經踩過坑的人的課程。」

檢視我過去一年的學習:
– 我確實有「自己摸索」傾向(尤其工具鏈與教具),完成度不穩
– 買過課程但未全數完訓:零碎時間與缺少問責
– 我傾向「免費拼湊資訊」多於「付費取得系統化知識」

如果我把「自己瞎搞浪費的 20 小時」換算成金錢,是否比買一堂課還貴?

答案是:是的。

於是我決定轉向「付費系統化 + 問責」:善用 HTB Gold 路線、企業級課綱模板、顧問題庫化。


發現五:什麼是我的「種花時刻」?

影片用「種花」比喻助人:花不會付錢、不會說謝謝,但看到它長得更好就是最大的回報。

這讓我想到:我做什麼事情會有這種感覺?

答案是:把複雜資安轉成好懂教材、帶新手完成第一次防禦/滲測實作、學員因內容而入門成功。

我想帶來的影響: 讓更多人「因理解而不再恐懼資安」,用 AI 加速、用方法論落地。


發現六:我的「日更」與「展櫃」

受到影片啟發,我決定建立自己的「日更」:
形式:每日 300–500 字「AI × Security × Education」短文,含 1 圖(流程或截圖)
備註:同步 Obsidian → WordPress,Rank Math 基本欄位一次到位
承諾:至少連續 30 天;就算只有 3 個人看也持續

三個月後的「展櫃」(10/29 → 01/29):

我希望展示的三件藝術品:
1. 《網站攻防工作坊》第三期「單講師 3 小時版」講義 + 作業 + 解答(可上線銷售)
2. SSDLC 文章組(≥ 6 篇):登入、檔案上傳、輸入驗證、金流、權限、日誌/追蹤
3. HTB 里程碑:完成一條 Career Path(AD 或 Web 任一條 70% 以上)+ 心得 3 文

每週檢視時間: 週日 20:30–21:00(Obsidian 週回顧頁)


我的下一步行動

  1. 本週完成《網站攻防工作坊》三小時版大綱 + 實作清單(含指令與作業)
  2. 發佈第一篇 SSDLC「登入安全」文章(含 Rank Math、內外鏈)
  3. 排入 3 次 40 分重訓 + 一次長步行,恢復深度工作能量

需要的資源/支持:
– 教學模板:課綱 YAML、作業題庫、評分規則範例
– 工具:Obsidian 週回顧模版、WordPress 發佈快速清單、Wireshark 入門截圖素材
– 問責:每週向一位夥伴回報進度(內容篇數、學習時數、訓練次數)

進度追蹤:
KPI(週):日更 ≥ 5、長文 ≥ 1、HTB 練習 ≥ 2 小時、重訓 ≥ 3 次
儀表板:Obsidian 打卡 + WordPress 發佈紀錄 + HTB 完成度截圖


🎁 給讀者的建議

如果你也被這支影片觸動,以下是我給你的五個建議:


1. 立刻做一次四象限複盤

不用等到「有空」或「準備好」,現在就拿出紙筆(或打開筆記軟體),回答四個問題:
– 🟢 什麼事情該開始?
– 🔴 什麼事情該結束?
– 🔵 什麼事情該繼續?
– 🟡 什麼事情該暫停?

每個象限至少寫 3 項。 寫完後,選擇「開始」象限中的一項,今天就開始做。


2. 找出你的「正確的錯誤歸因」

回想最近一次「不順利」的事情,問自己:
– 我當時如何解釋這件事?
– 這個解釋是真的原因,還是在逃避?
– 更精準的歸因是什麼?

寫下來,不要只在腦中想。 看見問題,才是改變的第一步。


3. 停止「自己瞎搞」,開始「付費學習」

計算一下:你花了多少時間「自己摸索」?如果把這些時間換算成金錢,是否比買一堂課還貴?

找到已經踩過坑的人,直接買他們的課程/書籍/顧問服務。 方法論是可複製的,不要浪費時間重新發明輪子。


4. 建立你的「日更」習慣

不一定要做 Podcast 或寫文章,可以是:
– 每天寫 300 字日記
– 每天做 10 分鐘運動
– 每天學習 30 分鐘新技能

關鍵是: 找一件「即使沒有立即回報,你也願意每天做」的事情,然後承諾至少 30 天。


5. 每週日晚上做一次「展櫃盤點」

把人生當作「藝術品展櫃」,每週日晚上花 15–30 分鐘:
– 盤點這週完成了什麼
– 擦拭、調整、重新擺放
– 規劃下週的三大成果

固定時間、固定儀式,讓複盤成為習慣。


🔗 延伸資源

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相關主題,以下是我推薦的資源:


📚 書籍推薦

  • 《原子習慣》(Atomic Habits) by James Clear
    → 如何建立微小但持續的習慣,讓改變自然發生

  • 《刻意練習》(Peak) by Anders Ericsson
    → 學習的科學方法,如何從「瞎搞」到「有方法論」

  • 《複利效應》(The Compound Effect) by Darren Hardy
    → 小改變如何產生巨大的複利效果


🛠️ 工具推薦

  • Obsidian
    →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,用來建立你的「四象限複盤表」與「週回顧模版」

  • Notion / Airtable
    → 專案管理與追蹤工具,建立你的「展櫃儀表板」

  • Toggl / RescueTime
    → 時間追蹤工具,幫助你看見「時間都去哪了」


🎓 學習資源

  • Coursera / Udemy / Hahow
    → 找到已經踩過坑的老師,直接學習方法論

  • Podcast:佐編茶水間、星箭廣播、科技島讀
    → 台灣優質的學習型 Podcast,幫助你建立高學習力的環境


👥 社群推薦

  • 找一個「高學習力」的社群
    → 可以是線上讀書會、學習群組、或像影片中提到的「拉麵社」這樣的社群

  • 建立「問責夥伴」機制
    → 找一位朋友,每週互相回報進度 5 分鐘,降低放棄率


✍️ 寫在最後

這篇文章花了我比預期更長的時間,因為我不只是在「整理筆記」,而是真的在「面對自己」。

看完影片後,我發現自己也在用各種「合理解釋」逃避改變。但當我把這些「合理化」寫下來、攤開來看,我才發現:原來我一直在原地打轉。

四象限框架不是什麼神奇的工具,它只是一面鏡子。 但當你願意誠實地看著鏡子、寫下答案、採取行動,改變就會發生。

如果你也決定開始做四象限複盤,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「開始」象限清單。我們一起建立一個「高學習力」的環境,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。

記住影片中的那句話:「即使只有一個人受益,我也願意做。」

那個人,可能就是你。
也可能就是我。

讓我們一起開始吧。🚀


📮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需要的朋友。

菲比
菲比

講師學歷:臺科資工所、逢甲資工系畢業。
技術專長:OSINT、滲透測試、網站開發、專業易懂教育訓練。
證照書籍:OSCP、OSCE³、著《資安這條路:領航新手的 Web Security 指南》。
教學經驗:60+ 企業教學經驗、指導過上百位學員。
教學特色:新手友善、耐心指導、擅長圖解(流程圖、心智圖)引導學習。
社群經驗:目前經營全臺資安社群 CURA,曾任臺科資安社社長、逢甲黑客社社長。
社群交流:LINE 社群《飛飛的資安大圈圈》,即時分享經驗、鼓勵交流。
社群分享:FB 粉專《資安這條路,飛飛來領路》,分享文章與圖卡整理。
個人網站:feifei.tw 分享資安技術文章;pbtw.tw 分享 AI 相關應用;ssdlc.feifei.tw 分享軟體安全開發流程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