📺 影片資訊
- 標題: Ep.31 查理的叛逆創業之路:好玩我才會繼續做下去 feat. 查理的創業化合物
- 頻道: 阿金!人生進化中
- 觀看連結: YouTube 連結
- 來賓: 查理(M Studio 創辦人、查理的創業化合物主持人)
🎯 為什麼我推薦這支影片:談創業節奏
這不是一個成功創業家的光鮮故事,而是一個化工碩士如何透過不斷試錯,找到自己的創業節奏與持續行動的真實歷程。
如果你正在經歷以下困境,這支影片會給你啟發:
- 不知道要做什麼 — 從化工到教育培訓再到創業,查理的轉型之路充滿迷惘,但他找到了一套「試錯框架」
- 擔心三分鐘熱度 — 他將「三分鐘熱度」重新定義為「探索過程」,而非缺點
- 不知道商業模式怎麼設計 — 從零開始做空間生意,沒有產業人脈,卻找到穩定現金流的方法
- 想創業但不敢跨出去 — 查理分享了他如何在創業前「刻意累積能力」,而非一股腦衝進去
最觸動我的是查理的這句話:「當你認為眼前這些事情不合理,可能只是因為我的認知不夠,所以我看不懂。」
這個思維轉變,從理性工程師到接納一切、持續成長的創業者,是我這段時間最需要的提醒。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📌 影片核心主題
透過訪談查理的創業歷程,探討如何從化工背景轉型成功創業者,以及如何透過「好玩」與「反骨」的精神,在過程中建立屬於自己的創業節奏與現金流飛輪。
🎯 五大核心觀點
- 創業的底層邏輯:找到正向現金流比追求夢想更重要 — 先確保生意能賺錢,再談理想與擴張
- 反骨與叛逆是創業者的核心特質 — 不喜歡跟別人做一樣的事,敢於跳出舒適圈
- 「好玩」是堅持的動力 — 只有真正享受的事情才能持續做下去,否則不如回去當工程師
- 試錯成本比完美計劃更重要 — 透過不斷嘗試刪去不喜歡的,留下喜歡的,逐步找到方向
- 認知邊界的提升需要持續刺激 — 透過訪談創業家、接觸不同領域,保持快速成長
📖 詳細內容拆解
一、查理的創業背景
從化工到創業的轉型之路:
- 背景: 化工碩士畢業,研究所後因工程師工作太無聊而轉職
- 關鍵轉折: 進入教育培訓產業做底薪業務 2 年多,累積業務能力與商業思維
- 創業項目:
- M Studio — 台北最美 podcast 錄音室(主要事業)
- 查理的創業化合物 — 創業訪談節目(個人品牌)
創業契機:
結合自己在教育培訓累積的自媒體經驗 + 合夥人的空間經營背景,在 2021 年 11 月(疫情中期)創立 M Studio。
關鍵決策:
– 研究所畢業後選擇進入教育培訓而非直接創業,為了累積業務實力
– 退伍隔天無縫接軌進入教育培訓公司當底薪業務(前輩建議:創業要業務或財務背景)
– 放棄工程師年薪百萬的機會,選擇從底薪業務開始
二、空間生意的商業模式與挑戰
初期規劃 vs. 現實:
– 原本預估:出租率達 20% 就能打平
– 現實:從零開始教育市場,前期非常辛苦
– 回本週期:2-3 年(重新來過的預估)
成功飛輪的四個環節:
- B2B 合作 — 與製作人、podcast 講師合作,給予優惠成為早期採用者
- SEO 優化 — 「podcast 錄音室台北」等關鍵字排名第一頁,獲取大量自然流量
- 口碑效應 — 產品本身要夠好,客戶會主動推薦
- 穩定回頭客 — 空間使用頻次穩定,形成穩定現金流
市場差異化:
– 2021 年 11 月創立(疫情中期),當時市場上專業 podcast 錄音空間還很少
– 定位為「台北最美 podcast 錄音室」,後來被業界公認
經營挑戰:
– 空間生意有營收天花板
– 消費頻次低,需要教育市場
– 完全沒有產業人脈和客戶累積,從零開始
查理的反思:
如果重來一次,我會先進入 podcast/自媒體產業累積人脈,再來做空間生意。這樣一開始會在更好的起跑點,零到一階段會比較容易。
三、「查理的創業化合物」節目的誕生
節目發展歷程:
初期(誤打誤撞):
– 一開始什麼都聊(經理人、指甲等),後來發現沒熱情
– 轉型為專注創業訪談,因為創業者天生愛冒險、喜歡向厲害的人學習
核心動機:
– 自私的成長需求:每週都能與創業家深度對談
– 獲取刺激與提升認知邊界
– 透過節目邀約可以接觸到原本接觸不到的人
商業模式:
– 前 9-10 個月純粹用熱情在燒
– 後來逐漸找到變現方式
– 節目帶來潛在客戶到錄音室消費
節目帶來的收穫:
– 來賓越來越大咖
– 自己是收穫最大的人
– 觀眾給予大量正面回饋,感謝節目帶來的啟發
四、人生關鍵轉折點
三個塑造查理的關鍵經歷:
1. 歐洲交換(碩士口試後)
– 在維也納交換半年,去了歐洲 20 個國家
– 站在金字塔旁(一顆石頭兩噸重),感受世界之大
– 與歐洲同學交流時發現:他們比自己更了解中國與台灣的政治歷史
– 啟發: 開始重視視野與認知的提升
2. 教育培訓的底薪業務(2 年多)
– 退伍隔天進入教育培訓公司當底薪業務
– 目的:累積業務能力(前輩說創業要業務或財務背景)
– 前兩年非常辛苦,沒賺到錢但累積了能力與人脈
– 拆解品牌商業模式(Google、Nike 等),做成 100 分鐘簡報與影片
– 負面影響: 在那個環境下某種程度被「洗腦」,說了違背本意的話,傷害了家人與伴侶關係
– 啟發: 累積了商業思維與業務能力,但也學到價值觀的重要性
3. 找到好合夥人
– 不是主動找,而是被看見後別人來找
– 合夥人在資金上給予支持,也很放權
– 讓查理能夠好好驗證自己的想法
痛苦但必要的經歷:
– 碩士被教授嚴重打壓一整年(每天在同一辦公室被監視)
– 申請泰國實習被教授阻止,最後妥協沒去,但還是延畢去交換
– 影響: 這段經歷讓查理對權威式管理產生反感,堅定創業決心
五、核心價值觀與人格特質
查理的自我定義:
– 叛逆、反骨、不喜歡跟別人做一樣的事
– 愛玩、注重「好玩」這個核心價值觀
– 朋友形容:冒險、和諧、親切、真誠
判斷標準:
– 「好玩」是最核心的價值觀 — 做的事情一定要好玩,才會持續做下去
– 做了才知道好不好玩,無法事先判斷
– 會選擇與現有事業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的機會(降低試錯成本)
思維轉變(從理性到感性):
– 工程師背景原本很理性,任何事都要有邏輯與脈絡
– 發現世界太大,太多不知道的事情,認為不合理的事可能只是認知不夠
– 不再糾結事情應該怎樣,接受每件事情的到來都合理
– 看過夠大的東西後,自然變得謙虛
六、迷惘時期的應對方式
迷惘經歷:
從化工轉到 PM(產品經理)時超級迷惘,不知道可以做什麼
應對方法:
– 大量接觸各種培訓(保險、金融投資、房地產等)
– 市面上想像得到的培訓公司辦的講座幾乎都去
– 甚至差點去考保險執照
– 上太多課後發現商業培訓這塊有興趣且有收穫
關鍵思維:
– 經歷過迷惘後回頭講很簡單,但當下是好幾個月的掙扎
– 「三分鐘熱度」是不斷嘗試的過程,試完發現沒興趣就換下一個
– 女朋友會說他三分鐘熱度,但這是他尋找方向的方式
七、給創業小白的建議
查理的四個建議:
- 先釐清動機 — 為什麼想創業?目的是什麼?
- 不要只為賺錢創業 — 當經理人也很舒服(他認識年薪 2000 萬的跨國品牌長)
- 確認是否帶有對社會的洞察與想解決的問題
- 評估缺什麼 — 資金?人脈?商業模式?
最重要的思維:找到正向現金流
當你盤一門生意,你可能有很多想法,但如果沒有現金流支撐,很難持續。
查理的反思:
如果有產業累積會更好 — 先進入產業累積人脈再創業,會在更好的起跑點。
🔑 金句摘錄
- 「好玩我才會持續想要做下去,不然我就回去當工程師。」
-
「當你認為在你眼前這些事情不合理,可能就是因為我的認知並不夠,所以我看不懂他。」
-
「找到正向現金流這件事情真的太重要了。」
-
「你對一個事情的理解程度開始越來越透徹,你需要解釋他的語言就很單純。」
-
「人會變得很謙虛的原因是因為你看過足夠大的東西。」
🛠️ 實踐方法
方法一:空間生意的成功飛輪
步驟:
1. 確保產品本身夠好(口碑基礎)
2. B2B 開發:找製作人、講師合作,給予優惠成為早期採用者
3. B2C 開發:直接接觸創作者
4. SEO 優化:所有相關關鍵字排名第一頁,獲取自然流量
5. 建立回頭客:空間使用頻次穩定,形成穩定現金流
關鍵數據:
– 出租率 20% 打平,30% 賺錢
– 回本週期:2-3 年
方法二:找到創業方向的試錯法
步驟:
1. 選擇與現有經驗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的機會(降低試錯成本)
2. 實際嘗試(做了才知道好不好玩)
3. 評估熱情:有沒有想要繼續做的動力
4. 刪去不喜歡的,留下喜歡的
5. 持續迭代,找到核心方向
心態:
– 「三分鐘熱度」是正常的,是不斷嘗試的過程
– 不要被傳統價值觀綁架(工作至少做三年)
– 重點是找到真正好玩、有熱情的事
方法三:建立個人品牌與訪談節目
步驟:
1.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始(創業訪談)
2. 先訪自己的朋友(降低啟動門檻)
3. 聊著聊著來賓越來越大(滾雪球效應)
4. 前期用熱情燒,不要急著變現(9-10 個月後才找到商業模式)
5. 訪談完自己是收穫最大的人(持續成長)
核心價值:
– 每週都能與創業家深度對談
– 獲取刺激與提升認知邊界
– 成為自己成長的引擎
方法四:走出迷惘的行動指南
步驟:
1. 大量接觸不同領域(參加各種培訓、講座)
2. 透過實際體驗判斷是否有興趣
3. 找到既有興趣又能幫助人的事情
4. 不要被面子綁架(碩士畢業也可以從基層做起)
5. 先累積能力,再談創業(創業前累積業務或財務能力)
心態:
– 迷惘當下很辛苦,但回頭看都是成長
– 不要急於下定論,給自己時間探索
– 保持反骨精神,不跟別人做一樣的事
方法五:提升認知邊界的系統
步驟:
1. 建立持續刺激的機制(如訪談節目、讀書、課程)
2. 接觸比自己厲害的人
3. 每週固定時間深度學習
4. 實際應用所學,驗證知識
5. 保持謙虛,接受認知不足
效果:
– 認知邊界不斷提升
– 從理性到感性,打開思維
– 看懂更多原本不理解的事情
💭 我的思考與反思
看完這集後,我花了一整晚重新審視自己的創業狀態。查理的故事像一面鏡子,讓我看見自己的困境與可能的出路。
🪞 維度一:我的「好玩」是什麼?
對我來說,「好玩」=能同時產生價值、創造影響、又能測試新模型的事。
像是:
– 設計新的資安課程模組(例如「GOAD 攻防實戰」系列)
– 用 AI 寫內容、測試轉換率、優化 SEO 與 Funnel
– 把抽象概念變成可以教的東西(教具、課程、AI Prompt)
這些都讓我覺得既有創造力又能立即產生反饋。
自我檢視: 目前約 60% 的工作是「好玩的」,40% 是「必要但枯燥的經營與行政」。
新的洞察:
我發現「好玩」通常出現在創造新結構的時刻,例如開發新產品線或整合 AI 工作流。與其追求全面好玩,不如優化現有任務中 20% 的創造空間。
行動計畫:
每週至少投入半天在「創造性建構任務」上(例如 SSDLC 的互動範例、AI 寫作框架、實戰題庫化)。
🔄 維度二:我的「三分鐘熱度」是探索還是逃避?
我有很多「短期熱情專案」——像是 AI Coding 系列、AI 成長系統、資安教具構想。
回頭看,這些不是逃避,而是試驗不同市場信號的過程。
有些停下來是因為:
– 模式還沒驗證(例如 Funnel 還沒成形)
– 成本太高、時間拉太長(例如 AI 教具硬體)
新的洞察:
我的試錯框架已經進化:試 → 觀察 → 收斂 → 系統化。
但目前缺乏量化紀錄與退出標準。
行動計畫:
為每個新專案設計「試錯卡」:
– 驗證假設(成功條件)
– 時間邊界(最多兩週)
– 成本上限(5,000 元或 10 小時)
→ 每月統一回顧一次。
💰 維度三:我對「正向現金流」的理解
正向現金流=不靠未來承諾,現階段就能自給自足的模式。
目前 KiwiSec 的現金流主要來自:
– B2C: 課程銷售(網站攻防、AI 賦能)
– B2B: 企業講師費、專案顧問
– B2G: 政府補助、育成計畫
但我在驗證「訂閱制+企業顧問」混合模式時仍在摸索。
商業模式拆解練習:
| 項目 | 內容 |
|---|---|
| 產品/服務 | AI 賦能工作術、SSDLC Secure Coding |
| 目標客戶 | 中小企業資安/AI 導入部門 |
| 獲客方式 | SEO + 內容行銷 + 企業合作 + 公部門曝光 |
| 打平/賺錢門檻 | 每月固定 2 家企業專案 或 100 名訂閱用戶 |
新的洞察:
現金流不是結果,而是設計。我該從「產品樂趣導向」轉為「現金流設計導向」思考每一個課程的定位。
行動計畫:
建立「產品線現金流儀表板」,追蹤每條線的轉換率與 LTV(客戶終身價值)。
🧠 維度四:我的認知成長系統
我有,而且分成三層:
- 外部刺激: 每週聽阿金 Podcast / 查理故事 / HTB Lab 實作
- 內部反思: Obsidian 每週反思+能量日記
- 創造輸出: 寫成文章或教學,把學習轉為教學素材
量化自評: 8/10 —— 認知框架不斷被刷新,但有時太快,沒有時間沉澱。
新的洞察:
要讓「刺激 → 穩定成長」,我需要固定化「輸入—整合—輸出」週期,而非無限吸收。
行動計畫:
建立「週刺激 × 週輸出」習慣:
每週 1 篇成長反思、1 次 AI 實驗、1 次對話整理。
🌱 維度五:我現在迷惘嗎?
是的,我迷惘在「商業模式的最終形態」:
B2B?B2C?訂閱?顧問?還是學院制?
知道方向(教育+AI+資安),但仍在實驗轉換機制。
我的階段:
迷惘 → 大量嘗試 → 正在驗證想法 ← 我在這裡
新的洞察:
「迷惘」其實是系統升級前的徵兆。我不該急著清晰,而是有紀律地持續探索。
30 天行動計畫:
– 第 1–10 天: 研究其他 SaaS / 教學平台商業模式(Ex: Domestika, HTB)
– 第 11–20 天: 優化 1 條 Funnel(以網站安全課程為核心)
– 第 21–30 天: 測試 AI 輔助報名與轉換機制
🎁 終極問題
如果查理現在坐在我對面,我會問他:
「當你還沒找到商業模式時,如何保持節奏不被現實打亂?」
這正是我當下的挑戰。
我需要的是「一套能活下去、又能創造長期價值的節奏」。
🤖 如何用 AI 深化學習:Prompt 設計指南
看完影片後,我們不應該只是「看過就算」,而是要把內容轉化為可執行的洞察。這就是 AI 可以發揮價值的地方。
以下是我根據這則影片設計的 AI Prompt 模板,你可以直接複製使用,讓 AI 成為你的思考教練。
🎯 場景一:個人化職涯反思
適合對象: 正在思考職涯轉換、創業方向的人
Prompt 模板:
我剛看完一則關於創業者查理的訪談影片,他的核心觀點包括:
1. 「好玩」是堅持的動力
2. 試錯成本比完美計劃更重要
3. 找到正向現金流很關鍵
4. 「三分鐘熱度」可以是探索過程而非缺點
我的背景是:[填入你的背景,例如:工程師 5 年經驗,想轉往產品管理]
我目前的困境是:[填入你的困境,例如:不知道要創業還是繼續當上班族]
我的核心價值觀是:[填入你的價值觀,例如:創造影響力、財務自由、工作彈性]
請以查理的思維框架為基礎,幫我:
1. 分析我的背景與查理的相似點與差異點
2. 根據「好玩」這個標準,評估我目前的選擇
3. 設計一個「30 天試錯計畫」,幫我找到方向
4. 提供 3 個具體的行動建議
請用條列式回答,每個建議都要有具體的執行步驟。
使用情境:
– 當你看完影片後,想要將內容應用到自己的職涯決策
– 當你需要一個「外部視角」來檢視自己的選擇
🎯 場景二:商業模式驗證
適合對象: 正在創業或驗證商業模式的人
Prompt 模板:
我正在創業/驗證一個商業模式。我從查理的訪談中學到:
- 他從零開始做 podcast 錄音室,用 B2B + SEO + 口碑建立飛輪
- 他強調「找到正向現金流」的重要性
- 他認為如果重來會先進產業累積人脈
我的事業是:[填入你的事業描述]
我的目標客戶是:[填入目標客戶]
我目前的獲客方式是:[填入現有方式]
我目前遇到的挑戰是:[填入挑戰]
請參考查理的商業模式設計邏輯,幫我:
1. 評估我的商業模式是否有「正向現金流」的潛力
2. 建議我可以建立哪些「飛輪效應」
3. 分析我是否應該先累積產業人脈(如何累積)
4. 給我一個「60 天驗證計畫」,包含關鍵指標
請用表格呈現關鍵指標與檢核標準。
使用情境:
– 當你的商業模式還在驗證階段
– 當你需要一個框架來檢視自己的飛輪是否成立
🎯 場景三:試錯框架設計
適合對象: 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該試哪個的人
Prompt 模板:
我有很多想嘗試的專案,但總是擔心「三分鐘熱度」。查理的做法是:
- 做了才知道好不好玩
- 刪去不喜歡的,留下喜歡的
- 試錯成本要控制
我目前想嘗試的專案有:
1. [專案 A 描述]
2. [專案 B 描述]
3. [專案 C 描述]
我的資源限制是:
- 時間:每週可投入 [X] 小時
- 金錢:預算 [X] 元
- 技能:我擅長 [X],不擅長 [Y]
請幫我設計一套「試錯卡系統」,包含:
1. 如何排序這三個專案的優先級
2. 每個專案的「最小試錯方案」(MVP)
3. 每個專案的「成功標準」與「退出標準」
4. 一個月後如何評估與調整
請用表格呈現,讓我可以直接執行。
使用情境:
– 當你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從哪個開始
– 當你需要一個系統化的試錯框架
🎯 場景四:認知成長計畫
適合對象: 想建立持續學習系統的人
Prompt 模板:
查理透過「每週訪談一位創業家」來持續刺激自己的認知成長。他說:
- 需要持續刺激
- 每週都被刺激,認知邊界一直提升
- 看過夠大的東西後自然變謙虛
我想建立自己的認知成長系統,我的情況是:
- 我的學習目標是:[填入目標,例如:提升商業思維]
- 我每週可投入的時間是:[X] 小時
- 我目前的學習方式是:[填入現有方式]
- 我目前遇到的問題是:[填入問題,例如:學了很多但沒有實際應用]
請參考查理的「週刺激系統」,幫我設計:
1. 一個「輸入—整合—輸出」的學習週期
2. 每週的具體學習任務(要有可量化的標準)
3. 如何確保學習是「高品質刺激」而非資訊焦慮
4. 三個月後如何評估成長
請給我一個可直接執行的「週計畫模板」。
使用情境:
– 當你覺得學習很多但沒有成長感
– 當你需要一個系統化的認知成長機制
🎯 場景五:迷惘破局指南
適合對象: 正在迷惘期,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的人
Prompt 模板:
我目前處於迷惘狀態。查理從化工轉 PM 時也很迷惘,他的做法是:
- 大量參加各種培訓
- 試過才知道
- 不被面子綁架
- 給自己時間探索
我的迷惘是:[填入你的迷惘,例如:不知道要繼續深耕現有領域還是轉換跑道]
我考慮的選項有:[填入選項 A、B、C]
我的限制條件是:[填入限制,例如:有房貸、需要穩定收入]
我的核心能力是:[填入能力]
請參考查理走出迷惘的路徑,幫我:
1. 分析我的迷惘類型(不知道要做什麼 vs. 知道但不敢做 vs. 做了不確定對不對)
2. 設計一個「30 天迷惘探索計畫」
3. 給我每個選項的「低成本驗證方法」
4. 提供「退出迷惘」的檢核標準
請用具體的時間軸呈現,讓我知道每週該做什麼。
使用情境:
– 當你處於職涯十字路口
– 當你需要一個結構化的探索計畫
🎯 場景六:個人品牌定位
適合對象: 想建立個人品牌但不知道如何定位的人
Prompt 模板:
查理透過「創業訪談節目」建立個人品牌,他的策略是:
-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始
- 先訪自己的朋友(降低門檻)
- 前期用熱情燒,不急著變現
- 節目帶來的人脈與資訊價值 > 直接金流
我想建立個人品牌,我的情況是:
- 我的專業領域是:[填入領域]
- 我的興趣/熱情是:[填入興趣]
- 我想影響的受眾是:[填入受眾]
- 我目前的資源是:[填入資源,例如:有 IG 500 人、部落格]
請參考查理的個人品牌策略,幫我:
1. 找到我的「差異化定位」
2. 設計一個「最小可行品牌」(MVP)方案
3. 規劃前 3 個月的內容主題
4. 建議如何建立「飛輪效應」
請給我一個 90 天執行計畫,包含每週的關鍵任務。
使用情境:
– 當你想做自媒體但不知道從哪開始
– 當你需要一個清晰的品牌定位
🎯 進階技巧:多輪對話深化
看完影片後,你可以用「多輪對話」的方式與 AI 深化思考:
第一輪: 用上述任一 Prompt 獲得初步建議
第二輪: 針對 AI 的回答提問
你建議我 [某個行動],但我擔心 [某個問題],你會如何調整建議?
第三輪: 要求具體化
請把第二點建議拆解成每日可執行的小任務,每個任務不超過 30 分鐘。
第四輪: 要求檢核機制
請設計一個「每週檢核表」,讓我確認自己是否有照著計畫走,以及如何調整。
💡 Prompt 設計的三個關鍵原則
從這則影片學到的 Prompt 設計邏輯:
1. 脈絡先行(Context First)
- ✅ 提供你的背景、目標、限制
- ✅ 說明你從影片中學到什麼
- ❌ 不要直接問「怎麼辦」
2. 框架引導(Framework-Driven)
- ✅ 用影片中的框架作為思考基礎(如試錯法、飛輪效應)
- ✅ 要求 AI 參考特定邏輯
- ❌ 不要讓 AI 自由發揮
3. 可執行性(Actionable)
- ✅ 要求具體步驟、時間軸、檢核標準
- ✅ 用表格、清單、範本呈現
- ❌ 不要接受模糊的建議
🎁 實戰練習
選擇上述一個場景,現在就打開 Claude / ChatGPT,把 Prompt 貼上去,填入你的資訊,開始與 AI 對話。
30 天後回來檢視: 這個對話是否真的改變了你的行動?
🎁 給讀者的建議
看完查理的故事與我的反思,這裡有五個可執行的建議給你:
1. 建立你的「試錯卡」系統
不要讓「三分鐘熱度」變成罪惡感的來源,而是把它系統化:
試錯卡模板:
專案名稱:________
驗證假設:________ (成功的定義是什麼?)
時間邊界:________ (最多投入多久?)
成本上限:________ (金錢/時間的上限)
檢核標準:________ (什麼情況下停止?什麼情況下繼續?)
每個月回顧一次,你會發現你的試錯越來越精準。
2. 找到你的「好玩」指標
問自己三個問題:
– 什麼事情讓我做的時候忘記時間?
– 什麼事情讓我做完後感到有能量而非耗竭?
– 什麼事情讓我願意免費做,但別人願意付費?
這三個問題的交集,就是你的「好玩」所在。
3. 設計現金流而非追逐夢想
查理說:「找到正向現金流真的太重要。」
不要問「我的夢想是什麼」,而是問:
– 誰會為我的服務/產品付費?
– 他們為什麼要付費?
– 我需要多少客戶才能打平?
– 我需要多少客戶才能賺錢?
把這些數字算清楚,你的創業會更踏實。
4. 建立你的「週刺激」系統
不要等著被刺激,而是主動建立刺激來源:
我的建議:
– 每週讀一篇深度文章或聽一集 Podcast(推薦:查理的創業化合物、阿金人生進化中)
– 每週與一個比你厲害的人對話(可以是線上或線下)
– 每週輸出一次(寫文章、拍影片、做簡報)
持續三個月,你的認知邊界會明顯提升。
5. 給自己迷惘的權利
如果你現在迷惘,不要急著清晰。
迷惘是系統升級前的徵兆。
但不要無限迷惘,給自己一個探索週期:
30 天迷惘探索計畫:
– 第 1-10 天: 接觸 3 個不同領域(讀書、講座、訪談)
– 第 11-20 天: 選 1 個最有感覺的深入了解
– 第 21-30 天: 做一個最小實驗,驗證是否真的有興趣
30 天後,要嘛找到方向,要嘛開始下一輪探索。
記住:行動本身就是答案。
🔗 延伸資源
📺 推薦觀看
- 查理的創業化合物(YouTube / Podcast)— 每週一位創業家訪談,提升認知邊界
- 阿金!人生進化中(YouTube / Podcast)— 深度個人成長與職涯訪談
📚 推薦閱讀
- 《精實創業》(The Lean Startup) — Eric Ries
- 適合正在驗證商業模式的創業者
- 《從 0 到 1》(Zero to One) — Peter Thiel
- 理解如何創造差異化價值
- 《原子習慣》(Atomic Habits) — James Clear
- 建立持續成長的系統
🛠️ 推薦工具
- Obsidian — 建立你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
- Notion — 管理試錯卡、商業模式畫布
- Google Sheets — 追蹤現金流與轉換率
- Claude / ChatGPT — 用 AI 深化學習與反思
✍️ 後記
寫完這篇文章,我發現自己其實比想像中更清楚自己在哪裡。
查理說:「當你認為眼前這些事情不合理,可能只是因為我的認知不夠。」
這句話讓我放下了很多焦慮。
迷惘不是問題,停止探索才是。
如果你也在創業路上,或正在尋找方向,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。
記得:好玩,你才會繼續做下去。
🔔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正在創業或尋找方向的朋友。
💬 你的「好玩」是什麼?你用 AI 設計了哪些 Prompt?歡迎在跟我分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