📺 影片資訊
標題: 【星辰之境】特別輯|人生是場遊戲,嘗試帶來見識,見識帶來膽識| feat. 郝旭烈
頻道: 阿金!人生進化中
🎯 為什麼推薦這支影片
真不敢相信,就連郝哥都常常迷惘?
當我看完這支影片,最大的震撼不是郝哥從台積電高階主管到 Podcast 主持人的華麗轉身,而是他坦承:「迷惘是人生常態,每一次選擇都會迷惘。」
郝旭烈(郝哥)曾任台積電與力晶半導體高階主管、大亞創投執行合夥人,後來投身新創領域,現在是《郝聲音 Podcast》主持人、財務講師與作家。這樣一位看似「人生勝利組」的前輩,卻用最真誠的方式告訴我們:他也曾因工作過度而失眠兩個月、也曾在 40 歲被迫退休時感到恐慌、也曾花兩個月錄不出一集 10 分鐘的線上課程。
這支影片不是教你「如何成功」,而是陪你理解:
– 如何在迷惘中仍然前行
– 如何把「做決定」變成「把決定做正確」
– 如何從「拼命證明自己」轉變為「安在才能自在」
如果你正處於職涯轉換期、對未來感到焦慮、或是因為完美主義而遲遲無法開始某件事——這支影片會是一份溫柔而堅定的禮物。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📌 影片核心主題
一位從台積電工程師到線上課程講師、Podcast 主持人的人生故事,分享如何在迷惘中找到方向,以及「安在才能自在」的生命哲學。
🎯 五大核心觀點
- 職業生涯沒有完美規劃,重要的是「把當下做好」,然後等待下一次機會
- 「把決定做正確」比「做正確的決定」更重要——做了決定後持續修正即可
- 「安在」(安於當下)是自在的前提,鬆弛感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
- 迷惘是人生常態,每個選擇都是當下最好的決定
- 人生就像使用說明書,需要透過各種經驗來撰寫自己的版本
🗺️ 郝哥的人生地圖:五個十年
第一個十年(0-10 歲):求生存
- 4-5 歲開始嚴重過敏性氣喘
- 國小每天打三針皮下注射(類固醇),身體急速發胖
- 早上 4 點起床跟外公外婆練太極、吐納
💡 核心體會: 「喜歡運動不是因為熱愛,是為了求生、為了活下去。」
第二個十年(10-20 歲):生離死別與音樂啟蒙
- 13 歲父親過世,進入人生低潮
- 父親的學生(輔導老師)持續丟書給他,培養閱讀習慣
- 音樂學習:
- 二胡: 媽媽喜歡二胡,就讓他學
- 吉他: 三舅送吉他當畢業禮物(因為三舅喜歡)
- 駐唱: 大學開始在餐廳駐唱,一唱 7 年
- 開過補習班,從 2 個學生教到 68 個學生
💡 核心動力: 父親過世後,滿腦子就兩個字——賺錢
第三個十年(20-30 歲):職場起飛期
- 進入台積電擔任工業工程師
- 在大公司看到各式各樣優秀的人才
💡 核心學習: 「我們沒有辦法成為我們不知道的人,沒有辦法賺到我們認知以外的財富。」
第四個十年(30-40 歲):工作過度與健康危機
「願意」的代價:
– 對老闆交代的事都說「願意」
– 但也落入「物極必反」和「貪多嚼不爛」的陷阱
– 工作一年半後,嚴重睡眠障礙——每天只睡 2 小時
轉折點:護理室的天使
– 護士姐姐察覺他可能有抑鬱症傾向,安排心理諮商
– 透過蘇格拉底式提問,引導他自己找到答案:
「如果不跟老闆講,我會死掉;但如果跟老闆講,雖然他可能覺得我能力不好,但還有機會幫我調整工作,我還有機會變好。所以我還是去跟老闆講。」
💡 關鍵學習: 「當你碰到任何問題,不要自己當醫生,去找專業來協助你。」
第五個十年(40-50 歲):掌控生命
- 40 歲出頭因健康問題被迫退休(身體檢查所有紅字都出現)
- 開始接觸知識內容產業、線上課程、出書、Podcast
- 人生開始變成一場探險遊戲
💡 核心轉念: 「很多人說我很勇敢,我說勇敢什麼?我是選擇續命啊!留得青山在,才不怕沒柴燒。」
🎬 職業轉型:從工程師到自媒體創作者
1. 進入線上課程產業(非計劃性)
– 因大亞創投工作接觸知識內容產業
– 被 CEO 邀請上課後,獲得全公司簽名認證
– 正式成為線上課程講師
2. 出書(順勢而為)
– 出版社看到課程內容後主動邀約
3. Podcast「好聲音的頻道」(因緣際會)
– 原本因拉二胡被台北市立國樂團邀請主持音樂沙龍
– COVID-19 疫情期間,音樂活動暫停
– 國樂團邀請做 Podcast,初期以音樂為主
💡 核心觀念: 「計劃趕不上變化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。所有人生當中的每一步都只不過當下把它做好,期待下一次機會的來臨。」
🎓 線上課程的突破:從「完美主義」到「江湖一點訣」
初期困境:
– 24 堂課的文稿被改了三次(道理太多 → 故事不夠 → 不夠生動)
– 兩個月無法錄完一集 10 分鐘的課程
– 嘗試用投影機、耳機看稿,但導演說「眼睛會飄」、「聲音會 delay」
– 嘗試背稿,結果 10 分鐘斷了二三十次
關鍵頓悟:
休息兩週後,重新觀察羅振宇和樊登的課程,發現:
「他們並不完美,有頓點、有『嗯』、『啊』,但很自然。我才發覺說我幹嘛要逐字稿、我幹嘛要背稿?我只要知道大綱,這 10 分鐘裡面給他三個重點、三個故事,我可以說完了。」
成果:
– 第二次回到錄音室,一個早上錄完 6 集
– 整堂課 4 天就錄完
💡 金句: 「江湖一點訣」——所有的走過經過都是收穫。
🔑 十大金句摘錄
- 「我們沒有辦法成為我們不知道的人,沒有辦法賺到我們認知以外的財富。」
-
「計劃趕不上變化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。」
-
「把決定做正確,比做正確的決定會讓自己來得舒服。」
-
「未來不可控,希望不可取,真正的關鍵是要安在。唯有安在,才能自在。」
-
「你只要願意輸,都沒有距離。贏才有距離。吃虧就是佔便宜。」
-
「每一個人找你,他其實都是一份禮物。就算他來騙你,也是一份禮物。」
-
「沒有不好的決定你會去做,重點是只有沒做的決定。」
-
「代溝是態度上的距離,跟年紀無關。」
-
「如果人沒有使用說明書,那麼其他人怎麼知道可樂不可以放進你的微波爐裡?」
-
「嘗試會帶來見識,見識會帶來膽識。」
📖 人生使用說明書的啟示
故事起源:
郝哥的女兒(4 歲)幫忙收東西,把可樂放進微波爐。如果真的加熱,家裡會炸掉。但炸掉了找誰賠?保險公司不理、微波爐廠商也不理。
核心領悟:
「如果人沒有使用說明書,那麼其他人怎麼知道可樂不可以放進你的微波爐裡?人炸掉之後,他也不能找誰伸冤,因為這是因為你沒有把你的使用說明書跟別人講清楚。」
延伸思考:
– 每個經驗都在幫你撰寫使用說明書的一頁
– 就算被騙也是禮物——你會知道自己會被騙,下次就知道怎麼避開
– 透過每個人不同的生命,可以看見更多元的選擇
郝哥對阿金的課程《星辰之境》的祝福:
「人生就是要嘗試。嘗試會帶來見識,見識會帶來膽識,你就會很勇敢的去走出自己的路、畫出自己的地圖。」
💭 我的思考與反思
看完這支影片,我做了一次完整的深度反思。以下是我的真實回應:
🎯 關於「把決定做正確」
我回顧了過去的重大決定:
- 論文與學位: 從「開始寫」→「釐清方向」→「完成」→「畢業」。在迷惘期,教授的鼓勵與導引讓我撐過去,我學會「走著走著就清楚」。
- 資安證照投資: 2024/05 投入 15 萬元購買一年證照課程;2025/05 要交出好看的成績單。剛開始也自我懷疑,但我感謝當時那個「下定決心」的自己。
- 持續進修: HTB 證照、撰寫 GOAD 系列文章、購入創業課程、持續就讀數位教育所,把「資安 × 教育」走成雙主線。
- 使用 AI 的選擇: 我從不後悔採用 AI,我在意的是有沒有把握這些機會讓自己成長。
我目前正在調校的決定:
「讓創業真正成為主業。」
把決定做正確的 3 個行動:
- 一季實驗: 建立內容/產品/招生的「三軌節奏」週期(12 週),用數據與能量回饋調整資源配置。
- 品牌整合: 將「資安教育 × AI 成長」做互導矩陣,避免彼此競爭。
- 每週回看: 固定一個「品牌反思時段」,檢視目標進度與身心能量,再微調下週任務。
行動宣言:
假設這個決定是對的——我就用一季,拿數據與體感把它變對。
💡 關於完美主義
我天生完美主義,很容易卡在「要一次到位」。看到郝哥花兩個月錄不出一集,然後頓悟「不完美也可以」後一個早上錄完 6 集——這給了我很大的共鳴。
我的解法:
– XMind 做直播互動: 讓學員回饋幫我「邊教邊打磨」,降低做簡報的焦慮。
– 先寫文章再錄影片: 穩定產出後再進階。
– 不完美實驗期: 30 天內,每週一支「XMind 講稿直錄」+每週兩篇短文快寫(不修版面,先真實輸出)。
實踐挑戰:
本週要開始的那件事:用 XMind 錄一支 10–15 分鐘「技術速講」,不修二版,直接發佈。
🏥 關於健康與界線
郝哥在台積電因為「願意」而過度工作,導致每天只睡 2 小時、最後被迫退休。這讓我想起自己的「紅字自評」:
我的身體警訊:
1. 睡眠時間差
2. 睡眠品質不好
3. 運動頻率不穩
4. 容易水腫 + 焦慮
5. 有時不想社交
身體的歷史提醒:
– 大學趕專案壓力過大:牙齒發炎住院
– 曾因腎臟發炎住院
– 過去我習慣壓抑;現在我學會調節壓力與節奏
如果身體會跟我說話,它會說:
「你很棒,也對自己負責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可以放下一些無用的自尊,你已經很厲害,不需要一直證明。」
我的平衡點:
– 不再追求「連夜衝刺」,改為「規律深工 × 穩定恢復」。
– 需要幫助時,主動跟好朋友說:「我需要你。」
🎁 關於「每個遇見都是禮物」
郝哥說:「每個人找你都是一份禮物。就算來騙你,也是一份禮物。」
這句話對我衝擊很大。我曾因為「被騙/被傷」而拒絕許多機會,也曾因股東事件對人失去信任。
我學到的是:
– 信任不是盲目的給,而是有邊界的選擇。
– 制度是善意的容器——任何合作:備案 + 簽約。
– 我仍願意嘗試沒做過但想做的事;因為初心沒變:把資安教育做好。
痛苦的禮物寫進我的使用說明書:
「我尊重真實,厭惡背叛;請以契約與責任保護彼此的信任。」
🧭 關於「安在才能自在」
郝哥說:「未來不可控,希望不可取,真正的關鍵是要安在。唯有安在,才能自在。」
我會想當下、過去、未來——有時為未來擔憂,有時為過去難過,但我常在現在感到平靜。
有時半夜不睡,是不想面對明天;但只要開始書寫與反思,不想面對就會變成「我能面對」。
我的安在公式:
找到問題 → 解決問題;我在當下,就在路上。
如果今天是最後一天,我不會後悔;我已經盡量把每天活成最後一天。
📖 我的使用說明書
致命錯誤:
– 背叛(信任被毀就不會回到原樣)
如何跟我相處:
– 我把情緒寫在臉上:累、開心、生氣、難過,一看就知道。
– 跟我分享可以用文字或故事。
– 當我不想說話,就是真的不想說話;不是拒絕,是在消化。
– 能量來源: 好好休息、安靜空間、規律節奏。
人際關係使用說明書(500 字版):
我是真實、直接、重感受的人,重視誠意與長期信任。
與我相處請記得:
– 說真話、給時間、尊重安靜、善用文字
當我出現這些狀態時:
– 突然沉默:我需要休息
– 語氣變硬:我在壓抑情緒
– 願意說困擾:代表我信任你
請不要:
– 敷衍、情勒或背叛——我會感覺得到,也會後退
我的能量來自:
– 靜與節奏,不是熱鬧的社交
🌱 關於「嘗試與見識」
郝哥說:「嘗試會帶來見識,見識會帶來膽識。」
我把人生當探險遊戲:每天都是新的一天,打副本、走主線。我的生活大多是未知探索,我怕的不是未知,是停滯。
我的一年任務:
把創業變成主業,把熱情變成系統(資安 × AI × 教育 × 品牌 × 反思)
30 歲前任務清單(節錄):
1. 去紐西蘭看奇異鳥
2. 學好日文,能自然對話
3. 創業完全轉主業、穩定運作
4. 寫一本「AI × 學習 × 成長」的書
5. 辦一場「反思展覽」
膽識宣言:
行動本身就是勇氣;見識會長在腳上,而不是想像裡。
🎯 我的行動宣言
- 一週內, 我要開始:XMind 直錄的技術速講(不完美地)。
- 一個月內, 我要把「創業轉主業的一季實驗」這個決定做正確(建立三軌節奏+每週回看)。
- 一年內, 我要嘗試:把資安 × AI × 教育做成可複製的成長系統,擴充我的使用說明書。
- 我願意在「與家人的溝通」這件事上願意輸, 來拉近跟家人的距離。
- 我的安在宣言是:「找到問題 → 解決問題;我在當下,就在路上。」
🎁 給讀者的建議
看完這支影片和我的反思,如果你也想開始行動,這裡有 5 個具體建議:
1. 做一次「決定盤點」
列出你目前「已經做出但還在猶豫」的決定,問自己:
– 如果這個決定是對的,我接下來要做什麼來讓它變對?
– 寫下 3 個可以修正方向的具體行動
💡 關鍵概念: 不是「做對的決定」,而是「把決定做正確」。
2. 給自己一個「不完美實驗期」
選擇一件「想做但因為怕做不好而沒開始」的事,給自己 7-30 天:
– 7 天: 用「不完美」的方式開始(例如:想學畫畫就隨便塗鴉、想寫作就寫流水帳)
– 30 天: 每週一個「粗糙的產出」(不修二版,直接發佈)
💡 記住郝哥的頓悟: 羅振宇和樊登也不完美,有頓點、有「嗯」、「啊」,但很自然。
3. 做一次「健康警訊檢視」
用四個象限檢視自己:
– 身體: 睡眠、運動、飲食、慢性症狀
– 情緒: 焦慮、易怒、無力感、憂鬱
– 關係: 社交意願、親密關係品質、孤獨感
– 工作: 工作量、壓力指數、成就感
如果有任何「紅字」,寫下:
– 我可以向誰求助?(列出具體名單)
– 練習說一次:「我需要幫助 / 我需要休息」
💡 郝哥的提醒: 不要自己當醫生,去找專業來協助你。
4. 撰寫你的「使用說明書」
花 30 分鐘寫下:
– 我是一個______的人
– 與我相處時,請記得______
– 當我______的時候,代表我需要______
– 請不要______,因為______
– 致命錯誤(像可樂放微波爐):______
選擇一個信任的朋友或家人,分享這份說明書,請他們給你回饋。
💡 核心概念: 如果你不告訴別人你的使用規則,別人怎麼知道可樂不能放進你的微波爐?
5. 練習「安在」的 5 分鐘日記
每天選一個時段(吃飯、通勤、洗澡),做 5 分鐘「此時此刻」書寫:
– 我在哪裡?(物理位置、空間氛圍)
– 我感受到什麼?(身體、情緒、五感)
– 我感謝什麼?(一件小事就好)
連續 7 天,觀察你的焦慮感是否有變化。
💡 郝哥的金句: 「未來不可控,希望不可取,真正的關鍵是要安在。唯有安在,才能自在。」
🔗 延伸資源
📚 推薦書籍(影片中提及)
- 《解惑:你的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》—— 舒馬赫
- 《正念之書》—— 心理學家著
- 《我可能錯了》
- 《把愛傳出去》(電影)
🎙️ 郝哥的作品與平台
- Podcast: 郝聲音的頻道
- 線上課程講師
- 出版書籍
✍️ 寫在最後
這篇文章寫了很久,因為我一邊整理郝哥的故事,一邊也在整理自己的人生。
我最大的感觸是:
決定不決定結果,決心決定結果;迷惘是常態,安在是選擇。
如果你也正在迷惘,如果你也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對了選擇——我想告訴你:
沒有「做對的決定」這件事,只有「把決定做正確」這個過程。
行動本身就是答案。嘗試會帶來見識,見識會帶來膽識。
我們都在路上,一起加油。💪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跟我分享你的思考;如果你也想做一次深度反思,歡迎把這篇文章存下來,慢慢咀嚼。
記住郝哥的話:「所有的走過經過都是收穫。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