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I 創業效率] 003 不靠錢也能進核心圈:從創業圈看圈層經營的三層價值邏輯

📺 影片資訊

  • 標題:Ep.43 創業圈怎麼混?圈層的遊戲規則與排他性
  • 頻道:阿金!人生進化中

🎯 為什麼推薦這支影片

你是否曾經想進入某個圈子,卻發現門檻很高?或者已經在某些圈子裡,但總覺得關係停留在表面?這支 podcast 用非常直白的方式,拆解了「圈子」這個看似模糊的概念。

主持人從創業圈出發,但邏輯適用於任何領域——無論你想進入的是技術圈、教育圈、決策圈,甚至是興趣社群。他們討論了兩個核心問題:

  1. 如何進入高門檻圈子?付費 vs 刷臉,哪條路更長遠?
  2. 如何在圈子中建立價值?從「被用」到「被宣傳」的三層邏輯是什麼?

更有價值的是,他們誠實地討論了圈子管理的兩難:當時間有限、資源有限時,你要選擇「效率最優解」還是「共好原則」?每個選擇都有代價,沒有完美答案。

這支影片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資安教育領域的定位,也給了我一套可執行的框架。如果你正在經營個人品牌、想要擴展人脈、或是思考如何讓自己「被看見」,這篇文章會對你有幫助。

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
一、圈子的本質與底層邏輯

核心概念:
– 圈子存在是因為那裡有你想要的資源(人脈、知識、機會、合作)
– 但資源不會白給:你必須證明「你也能幫助圈子」

圈子的特性:
– 具有封閉性和排他性(例:入會費 100 萬的商會、三億天使俱樂部)
– 追求「又大又準」:成員多且每個人都有價值
– 時間與資源有限,因此會有競爭與淘汰機制


二、進入圈子的兩條路徑

路徑 A:付費通道(二級玩家)

特點:
– 直接對價交換:付錢買門票
– 優點:簡單直接、立即獲得資格
– 缺點:
– 關係走不深,停留在交易層面
– 永遠有更高級的門票要買
– 難以建立真正的信任關係

路徑 B:刷臉通道(透過 KP 關係)

流程:
1. 找到 Key Person(KP,圈子中的關鍵人物)
2. 與 KP 建立信任關係
3. KP 為你背書,引薦你進入圈子
4. 透過實際表現獲得圈子認可

優勢:
– 不需付費或付費較少
– 關係更深入、更持久
– 有機會成為圈子核心成員


三、在圈子中建立價值的三層邏輯(核心精華)

第一層:對個人好用

你要證明:
– 你是有用的(有專業能力或資源)
– 你是好取用的(回應快、可靠、有交付)
– 一句話就能說清楚你是誰、你能做什麼

關鍵動作:
– KP 需要為你背書(提供「信用狀」)
– 你要讓 KP 感受到推薦你是值得的

第二層:對群體好用

你要證明:
– 不只對 KP 有用,對圈子裡的每個人都有用
– 每次被使用都能產生具體可交付的成果
– 讓多數人實際體驗過你的價值

關鍵動作:
– 從個人信任擴展到群體信任
– 建立「可驗證」的成果記錄

第三層:產生宣傳效應

你要達成:
– 用過你的人願意主動推薦你
– 你成為他人的「信用狀」,可以引薦其他優質成員
– 宣傳你會為圈子帶來加分(吸引更多好的人)

關鍵動作:
– 讓圈子因為有你而變得更壯大
– 你本身成為圈子的「招牌」之一

反向邏輯:
如果你不好用 → 別人不想推薦你 → 甚至推薦你會讓圈子變差 → 被排除出局


四、圈子的排他性:ABCD 競爭困境

情境:
當你的時間有限,面對多個需要幫助的人:
– A:跟你很久但沒什麼長進
– B:比 A 有長進
– C:比 B 更有長進
– D:「長進之神」,投產比最高但佔用時間最多

困境:
選擇投入時間給 D(效率最優),但 A、B、C 會覺得被背叛、到處說你壞話


五、兩種圈子管理原則

原則 A:效率最優解(時間投產比最大化)

運作方式:
– 持續淘汰制:選擇投產比最高的對象
– 資源集中投入最有潛力的人

優點:
– 效率最高、成長最快
– 資源利用最佳化

缺點:
– 會樹敵、被討厭
– 被淘汰者可能成為競爭對手(案例:拼多多創辦人黃崢從阿里出走,專挑阿里軟肋攻擊)

原則 B:共好原則(時間複製)

運作方式:
– 不直接淘汰,而是幫被冷落者找到更好的去處
– 培養「分身」或「助教」,讓其他人幫忙照顧
– 建立系統讓更多人受益

優點:
– 大家都滿意、不樹敵
– 建立更廣泛的人脈網絡

缺點:
– 自己會很累、能量耗損大
– 像「狗媽媽一次生 12 隻小狗,被吸奶吸到崩潰」


六、沒有完美解,只有你的選擇

核心洞察:
– 沒有一種方法是完美的,都有副作用
– 「效率」和「共好」都是視角,不是對錯
– 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選擇,並接受相應的代價
– 可以在不同階段、不同圈子採用不同策略


💭 我的思考與反思

我在哪些圈子?我在第幾層?

經過這次反思,我重新盤點了自己參與的圈子:

圈子 進場方式 目前層級 下一步行動
創業圈 買票進場(付費活動) 待定位 整理創業經驗,邀請分享
AI 學習圈 買票+內容貢獻 第 1 層 做「AI×資安教學工具包」,投稿社群
資安入門圈 刷臉(內容口碑) 第 3 層 維持口碑,建立推薦獎勵機制
企業資安講課 刷臉(轉介紹) 第 3 層 產出案例白皮書,向相鄰單位提案
教學設計圈 內容輸出 第 2 層 打包授課指南,建立授權共授試點

發現 1:我對「買票進場」的新理解

過去我對「付費進圈」有點抗拒,覺得那是「花錢買關係」。但現在我理解,買票是「短期可接受的」,重點是用「可驗證的成果」把門票升級成「被邀請」。

付費讓我快速進入圈子、累積初步認識,但真正的價值建立還是要靠自己的表現。

發現 2:我有想進但進不去的圈子

我列出了兩個高門檻圈子:

  1. CISO 圈(企業資安決策層)
    • 障礙:缺乏 CISSP 證照、治理實戰資歷不足
    • 對策:制訂考證計畫、產出「資安教育→事件減量」白皮書、以小型 CISO 圓桌切入
  2. 資深技術資安圈
    • 障礙:技術深度與可引用成果不足
    • 對策:聚焦一條縱深(如 Windows AD 攻防)、產出可引用產物(規則集、PoC 報告)、投稿國際會議

這讓我意識到:想進高門檻圈不是幻想,而是需要一套 90 天計畫。


我的「一句話介紹」進化史

現況版本:
「我是飛飛,一個在網路上分享很多文章的人;跟飛飛學資安很好入門。」

問題:
– 太模糊,別人記不住
– 沒有凸顯獨特價值
– 聽起來像「又一個寫文章的人」

理想版本(我真正想要的):
「擅長將複雜/困難的東西簡單化、流程化、好上手。」

精煉成針對不同場合的版本:

  • 對大眾/入門者:
    「飛飛把難懂的資安,做成有步驟、能實作的學習路線。」

  • 對企業/決策者:
    「飛飛把資安培訓流程化與量化,可對齊稽核與績效。」

  • 對技術圈/講師:
    「飛飛把專業內容產品化:教材模組、實驗包、評量表,一拿就能教。」

下一步:
我會用這三個版本去測試 3 個不同領域的人,收集回饋,持續優化。


我是「效率派」還是「共好派」?

誠實面對自己後,我發現:我同時具備兩面性。

面向 我的做法 背後原因
公開內容 走共好路線 我希望資安教育普及,願意分享
深度教學/顧問 走效率路線 時間與能量有限,必須聚焦高價值合作
學員關係 用制度取代情緒 用 FAQ、報名條款、SLA 明確溝通,減少糾紛

我接受的代價:
– 可能有人覺得我「變了」、「不像以前那麼好接觸」
– 但我知道這是為了長期可持續,而不是被榨乾

我的平衡策略:
– 設定「共好配額」:每週只安排 1 場非商業性協作
– 設定「效率邊界」:明確 SLA、回覆時限、付費等級
– 用系統代替情緒:用流程、文件、自動化維持彈性與界線


我有「黃崢」式的經驗嗎?

我的案例:
曾在某些資安社群中被忽視,因為我不走傳統滲透測試或學術研究路線,而是專注「如何讓人學會」。

我的反應:成長型+放下型
– 我沒有報復心態,而是反思「為什麼他們不需要我」
– 然後我建立了自己的場域(七維思、feifei.tw、pbtw.tw)
– 現在反而吸引原圈的人主動接觸,因為「飛飛式教學」成為被認可的差異化價值

從管理者角度的啟示:
真正的圈子管理要留再入場的門。一次的冷落不代表結束,只代表彼此階段不同。當年我被低估,如今我懂得留給別人被看見的機會。


我的圈子策略地圖

經過這次反思,我建立了自己的「圈子組合策略」:

核心圈(1-2 個):深度經營,成為 KP
– ✅ 資安教育圈
– ✅ 企業資安培訓圈

成長圈(2-3 個):學習新知,建立第二層價值
– ✅ 教學設計圈
– ✅ AI 成長圈
– ✅ 內容創作圈

資源圈(1-2 個):互惠互利,付費或對價
– ✅ 創業與品牌經營圈
– ✅ 專業顧問交流圈

價值交換地圖:

我能給出的:
1. 專業能力:資安教育設計、教學系統化、AI 風險內容策劃
2. 資源連結:企業內訓、學生社群、內容流量
3. 時間精力:課程共授、顧問合作、反思框架共創

我想獲得的:
1. 知識/資訊:CISO 實務思維、教育科技新趨勢
2. 人脈/介紹:企業決策者、資安顧問、教育平台負責人
3. 機會/合作:企業長約課程、跨品牌聯名、國際課程授權

我的 90 天「進入 CISO 圈」計畫

這個框架最有價值的部分,是讓我把「想進某個圈」從模糊願望,變成可執行的 90 天計畫:

月份 重點任務 成果指標
第 1 月 完成 CISSP 準備計畫表 + 企業教學成果白皮書 v1 投稿至 LinkedIn 或安全社群
第 2 月 建立 CISO 聯絡名單(10 位)+ 主動寄送成效簡報 至少 3 位 KP 回覆或連結
第 3 月 發起 CISO 小型圓桌/共學直播 3 家企業願意共創案例或合作提案

這讓我從「希望有一天能進 CISO 圈」變成「我知道這 3 個月要做什麼」。


🎁 給讀者的建議

基於這次深度反思,我整理出 5 個可執行的建議:

1. 盤點你的圈子,標註「進場方式」與「價值層級」

行動:
– 列出你參與的所有圈子(職業、興趣、學習、社交)
– 標註每個圈子:你是「買票」還是「刷臉」進去的?
– 評估自己在每個圈子處於第幾層(個人好用 → 群體認可 → 主動宣傳)

目的:
清楚自己的現況,才能制定升級策略。


2. 練習你的「一句話介紹」,針對不同場合優化

行動:
– 寫下三個版本:對入門者、對決策者、對同行
– 找 3 個不同領域的人測試,問他們「你記住了什麼?」
– 根據反饋持續優化

目的:
讓別人能快速記住你、介紹你、找到你。


3. 選擇你的圈子管理原則,並接受代價

行動:
– 誠實評估:你更傾向「效率派」還是「共好派」?
– 列出這個選擇的優點與代價
– 設定明確界線(例:每週共好時間上限、效率優先的判斷標準)

目的:
減少內疚與焦慮,用系統取代情緒。


4. 為想進入的高門檻圈子,制定 90 天計畫

行動:
– 選定 1 個你想進入的圈子
– 找出 3-5 位 KP(關鍵人物)
– 規劃 90 天內要產出的「可交付成果」(白皮書、案例、工具包、分享)
– 主動接觸 KP,提供價值而非索取

目的:
把模糊的「希望」變成具體的「行動地圖」。


5. 建立「時間複製」機制,避免被榨乾

行動:
– 如果你是導師/管理者:培養助教、建立 SOP、撰寫手冊
– 如果你是個人品牌:建立 FAQ、錄製常見問題影片、設計自助流程
– 為無法照顧的人找到「更好的去處」(轉介而非冷落)

目的:
放大影響力的同時,保護自己的能量。


🔗 延伸資源

相關概念與工具

關於圈子經營:
– 《給予: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》(Adam Grant)——討論「給予者」vs「索取者」在人脈中的長期優勢
– 《人脈風格》(Never Eat Alone)——建立深度關係的實戰技巧

關於個人定位:
– 《精準定位》(Positioning)——如何在他人心中建立清晰印象
– 《簡單的力量》(The Art of Simple)——用一句話說清楚你是誰

關於時間管理與界線:
– 《原子習慣》——建立系統取代意志力
– 《少,但是更好》(Essentialism)——選擇重要的事,拒絕其他

實用工具

圈子盤點模板:
你可以用 Notion、Excel 或 Obsidian 建立一個「圈子管理儀表板」,追蹤:
– 圈子名稱、進場方式、目前層級
– 下一步行動、KP 名單
– 價值交換記錄

反思追蹤:
每季回顧一次這篇文章的反思框架,看看自己的進展。


✍️ 後記

這篇文章花了我整整一個下午完成反思,但我覺得非常值得。

過去我總是「憑感覺」經營人際關係,有時候覺得累、有時候覺得委屈,卻說不清楚為什麼。這次透過系統化的框架,我終於看清楚自己在哪裡、想去哪裡、以及要怎麼走。

如果你也正在經營個人品牌、想要擴展圈子、或是思考如何讓自己「被看見」,我強烈建議你也做一次這樣的反思。

圈子不是靠混的,而是靠建立價值。
從「對個人有用」到「對群體有用」到「被主動宣傳」,這是一條可以刻意練習的路徑。

與你共勉。


💬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需要的朋友。

菲比
菲比

講師學歷:臺科資工所、逢甲資工系畢業。
技術專長:OSINT、滲透測試、網站開發、專業易懂教育訓練。
證照書籍:OSCP、OSCE³、著《資安這條路:領航新手的 Web Security 指南》。
教學經驗:60+ 企業教學經驗、指導過上百位學員。
教學特色:新手友善、耐心指導、擅長圖解(流程圖、心智圖)引導學習。
社群經驗:目前經營全臺資安社群 CURA,曾任臺科資安社社長、逢甲黑客社社長。
社群交流:LINE 社群《飛飛的資安大圈圈》,即時分享經驗、鼓勵交流。
社群分享:FB 粉專《資安這條路,飛飛來領路》,分享文章與圖卡整理。
個人網站:feifei.tw 分享資安技術文章;pbtw.tw 分享 AI 相關應用;ssdlc.feifei.tw 分享軟體安全開發流程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