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不是做對決定,而是不斷把決定做正確。當思考有重量,決策就會有方向。
📺 影片資訊
- 標題: Ep.46 創業者的思維挑戰:從行銷策略到決策力
- 頻道: 阿金!人生進化中
🎯 為什麼推薦這支影片:談創業決策力
如果你曾經遇到這些困擾:
- 明明很努力做行銷,但效果總是差強人意?
- 面對多個選擇時,總是猶豫不決、拖延決策?
- 知道很多方法論,但不知道如何判斷哪個適合自己?
- 想深入思考問題,卻總是停在表面?
那麼這支影片會為你帶來深刻的啟發。
這不是一支教你「行銷技巧」的影片,而是一場思維升級的旅程。節目從一個簡單的問題出發——「如何建立有效的行銷策略」——但最終引導我們思考更本質的議題:思考的深度決定決策的準度。
影片透過湯麵店、Ubike 雨天、電梯困境等生活化案例,拆解了從「需求滿足」到「需求細分」的層次演進,更提出了「思考的重量」、「思考的深蹲」等概念,幫助創業者建立一套可驗證的決策框架。對於想要提升思維品質、建立系統化決策能力的人來說,這是一支值得反覆咀嚼的內容。
📚 核心內容整理
一、行銷策略的三層需求架構
行銷不是單純滿足顧客需求,而是要理解需求的層次性。
第一層:需求滿足(標準品生意)
定義: 解決顧客的基本需求
案例:
– 肚子餓 → 提供麵食
– 口渴 → 賣水
特點:
– 所有競爭者都在做
– 難以建立差異化
– 價格競爭激烈
第二層:需求擴增(Upsell)
定義: 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外,創造額外價值
方法:
– 情感連結:記住顧客偏好(「美女今天又來了,要不要試試新豆漿?」)
– 產品升級:推薦新品項、升級版本
– 差異化包裝:改變產地、口味、容量(「來自雪山的礦泉水」)
限制:
– 並非對所有顧客都有效
– 需要更精準的策略
第三層:需求細分(精準行銷)
定義: 針對不同客群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
執行要點:
– 觀察個別顧客習慣(麵條軟硬度、湯的濃淡、飲料偏好)
– 建立顧客資料庫
– 主動提供個人化服務(「你喜歡的我都準備好了」)
結果:
– 精準細分人群 → 針對性擴增需求 → 提高客單價
礦泉水市場案例:
– 基礎需求:解渴
– 需求擴增:強調產地、純淨度、礦物質含量
– 需求細分:
– 硬水愛好者 → 高礦物質含量產品
– 口感偏好者 → 不同水源地選擇
– 包裝需求者 → 不同容量與設計
二、Ubike 下雨天案例——逆勢思維的力量
問題設定
如何提高 Ubike 在下雨天的騎乘率?
表面思考 vs 深層思考
| 思考層次 | 問題定義 | 結論 |
|---|---|---|
| 表面思考 | 下雨天沒人騎車 | 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|
| 深層思考 | 真正問題不是「下雨天」而是「怕淋濕」 | 有解決方案的空間 |
動機公式
行動意願 = 想做的動機 - 不想做的顧慮
想騎車動機 = 8
怕淋濕動機 = 10
10 - 8 = 2(正值 → 不騎車)
解決方向
降低「怕淋濕」的動機強度:
– 提供雨衣或防水裝備
– 設計更好的遮雨設施
– 縮短騎乘距離選項
策略意義
順勢而為 vs 逆勢而為:
– 順勢:晴天市場,競爭者眾多(紅海)
– 逆勢:雨天市場,藍海機會(小市場高占有率)
三、思考的三個維度
1. 思考的重量
定義: 思考的深度與層次,能夠持續向下挖掘問題本質的能力
特徵對比:
| 沒有思考重量的人 | 有思考重量的人 |
|---|---|
| 表面化思考 | 層層深入 |
| 容易停止思考 | 持續追問「為什麼」 |
| 反應不深思熟慮 | 知道問題底層還有更深層問題 |
| 特定議題才深入 | 多數議題都能深入分析 |
實際影響:
當一個有思考重量的人提出問題時,會自然篩選出:
– 接得住的人(能夠理解並回應)
– 接不住的人(無法理解其深度)
– 半接不接的人(勉強理解但無法深入)
2. 思考的深蹲
核心比喻: 就像健身深蹲,思考也有負重極限,但可以透過方法突破
突破重量限制的三種方法:
| 方法 | 說明 | 應用 |
|---|---|---|
| 自我提升 | 加強自身能力 | 持續學習與訓練 |
| 裝備強化 | 使用工具與系統 | 借助技術、建立框架 |
| 尋求協助 | 團隊合作 | 找夥伴、外部資源整合 |
3. 思考的鋒利
定義: 快速切入問題核心,精準找到關鍵點的能力
電梯困境案例:
情境:困在電梯中、緊急電話無人接聽、氧氣含量逐漸下降
可能方案:
– 繼續撥打求救電話
– 使用手機聯絡外界
– 嘗試開門(但有風險)
– 詢問同困者是否有醫療需求
– 保持冷靜、節省體力
思考重點: 不是列出所有可能,而是快速判斷哪個方案最有效
四、決策框架:精準、選擇、判斷
階段一:沒有考慮精準度時
問題: 你希望跟哪種人交朋友?
– A:給你一個答案的人
– B:給你很多答案的人
選擇: B(多選擇)
原因: 拓展思考方向、提供更多可能性
階段二:考慮精準度時
情境對比:
– A:少而精準(一針見血,但只解決一個點)
– B:多而不精(涵蓋面廣,但都沒打到核心)
按摩比喻:
– A:只按一個穴位,但按得很準
– B:全身都按,但沒有一個按到痛點
緊急狀況選擇(如電梯困境): 選擇 A(精準)
– 當你身處問題中,需要立即解決方案
– 精準答案能快速解決問題
階段三:建立判斷標準
新情境:
– A 給你 1 個答案(精準度未知)
– B 給你 5 個答案(精準度未知)
– 已知:6 個答案中有 1 個是精準的
選擇: B(中獎率 1/5 > 1/1)
關鍵問題: 你如何判斷哪個答案是精準的?
判斷標準建立:
1. 背景相關性:此人的專業背景與問題的匹配度
2. 數據與真實性:答案是否有數據支撐、實際案例驗證
3. 表達確定性:講話的信心與邏輯完整性
4. 實際驗證:把所有答案都測試一次,透過結果來判斷
決策三要素(優先順序)
- 先建立判斷標準(原則)
- 沒有判斷標準,再多選擇也無用
- 這是決策的基礎
- 再追求精準度
- 有了判斷標準才知道什麼叫精準
- 可以區分好壞
- 最後考慮選項多寡
-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精準,就先求多
- 增加試錯機會
學習精準的循環:
建立原則 → 做出選擇 → 執行 → 檢視結果 → 調整原則
關鍵洞察: 結果會驗證你的判斷標準是否準確。隨著結果精準度提高,判斷能力也隨之提升。
五、騰訊賽馬理論——結果導向的組織實踐
機制說明
第一階段:多團隊並行
– A、B、C、D…N 組團隊同時開發同一個產品
– 完全競爭狀態
第二階段:優勝劣汰
– 評估各團隊成果
– 選出表現最好的團隊
第三階段:人才重組(煉蠱)
– 勝出團隊挑選自己需要的人才
– 從失敗團隊中挖掘優秀成員
第四階段:產品主導權
– 最終勝出者獲得產品完整權利
– 其他團隊停止開發
經典案例:微信的誕生
- 當時有三個團隊開發通訊產品
- 張小龍負責全新的「微信」
- 競爭對手包括騰訊內部的 MSN 團隊
- 最終微信勝出,成為主導產品
理論意義
- 以結果論英雄
- 內部競爭激發創新
- 快速驗證方向正確性
- 資源集中在最有潛力的方案上
💭 我的思考與反思
一、我的核心洞察:思考的重量,決定決策的準度
這支影片讓我重新審視「創業的本質」,不只是執行力,而是思考的層次與判斷的原則。
行銷策略並非單純的操作,而是從需求滿足 → 需求擴增 → 需求細分的認知升維。這與我在建立學習系統時的體悟完全一致:
「沒有重量的思考,只會堆疊資訊;有重量的思考,才能產生洞察。」
這句話讓我意識到,我在設計課程、品牌定位、甚至時間分配時,常停留在「第二層思考」(滿足與擴增),但還未徹底落地「第三層細分」——也就是為誰設計、為什麼做、如何驗證。
二、行銷三層模型 × 我目前的實踐層次
我用這個框架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:
| 層次 | 定義 | 在我的應用 | 反思 |
|---|---|---|---|
| 第一層:需求滿足 | 解決學員眼前問題 | AI 課程解決「不知道如何開始」的焦慮 | ✅ 已做到,但同質化高 |
| 第二層:需求擴增 | 提供附加價值、情感連結 | 提供學習陪伴與反思任務 | ⚠️ 有,但未系統化 |
| 第三層:需求細分 | 為不同族群提供不同學習路徑 | 為轉職學員設計職能地圖 vs 為企業設計內訓方案 | 🚧 準備中,待數據化推進 |
下一步行動:
建立一個「學員角色資料庫」,讓課程設計能精準對應到不同需求層級。這不只是市場區隔,更是真正為不同學習者創造價值的方式。
三、思考的「重量」與「深蹲」:我在哪一層?
在我過去的創業與教育經驗中,常常會發現自己「知道很多」但「判斷力不足」。
影片提到的「思考深蹲」三法——自我提升 × 裝備強化 × 尋求協助——正對應到我的三個策略層:
| 方法 | 我的落地策略 |
|---|---|
| 自我提升 | 每週固定進行一次「問題深蹲練習」:針對一個主題連問五個「為什麼」 |
| 裝備強化 | 將思考流程模板化(使用 Obsidian、Notion、思維導圖等工具) |
| 尋求協助 | 與不同領域的朋友交流,形成「模型互補」 |
我的反思延伸:
我發現「思考深蹲」的難點不在肌肉,而在孤獨。當沒有人能「接住我的思考重量」時,容易陷入懷疑或自我迴圈。因此,我要建立「思考深蹲共練圈」——每週與夥伴進行一次深問練習。
四、決策框架:從「多選」到「有原則地選」
這段影片最震撼我的是那句:
「如果你沒有判斷標準,再多的選項都沒屁用。」
這句話讓我回頭檢視自己在決策時的習慣。我過去常是「蒐集太多選項 → 資訊過載 → 拖延決定」。
現在我學會了「先定原則 → 再比精準度 → 最後看選項多寡」的三階段思維。
我的決策模板實踐(例:是否開新課)
| 評估維度 | 權重 | 問題檢核 |
|---|---|---|
| 目標對齊 | 30% | 是否符合我的年度主軸(AI × Education × Growth)? |
| 受眾需求 | 25% | 是否能回應現有社群的痛點? |
| 商業可行性 | 20% | 是否可在合理時間內產生價值? |
| 能量消耗 | 15% | 是否會耗盡我的核心能量? |
| 品牌延伸性 | 10% | 是否可延伸成長期內容? |
使用方式:
– 每個維度 1-5 分量表
– 總分 ≥ 3.8 才啟動
– 三個月後回顧實際成果,修正權重
五、Ubike 下雨天的隱喻:重新定義問題
這個案例讓我重新學會「問題重構」的威力。
真正的問題不是「下雨天沒人騎車」,而是「怕淋濕」。
這一轉念,讓我對許多產品策略有新的理解。例如:
- 學員不上課 ≠ 不想學,而是「怕學不會」
- 客戶不簽約 ≠ 沒預算,而是「怕風險太高」
- 文章沒人看 ≠ 內容不好,而是「標題沒吸引力」
因此,在課程設計與行銷文案中,我應該:
– 降低顧慮(降低風險感、提供保證、案例見證)
– 提升動機(讓他看見成就感、展示學習成果、建立社群氛圍)
我把這個思維稱為「動機差值公式」:
行動意願 = 想做的動機 – 不想做的顧慮
行動應用:
接下來的課程銷售頁,我會刻意用這個公式檢查:
「這段文案有降低顧慮嗎?有提升動機嗎?」
六、賽馬理論 × 我的專案管理
我特別喜歡影片中提到的「騰訊賽馬理論」。這讓我思考:我是否也能在個人層面應用這個概念?
個人版賽馬實驗:
與其糾結於「哪個想法最好」,不如:
1. 同時啟動 2-3 個小實驗(例如:三種不同的內容形式)
2. 給每個實驗相同的資源和時間(例如:各 2 週)
3. 用數據和反饋選出最有生命力的方案
4. 將其他實驗的優點整併進主軸
這能幫助我不再因為「選擇焦慮」而拖延行動,而是讓市場與結果說話。
我的 2025 Mini 賽馬計畫:
– 三個實驗方向(AI 應用教學 × 深度思考訓練 × 學習系統設計)並行
– 用 4 週時間驗證
– 根據學員反饋、完課率、轉化率選擇主力方向
七、從「資訊堆疊」到「系統化思維」
影片最後提到「結果會驗證你的判斷標準」,這正是我想建立的學習閉環:
反思問題 → 行動實驗 → 結果數據 → 框架調整 → 教學轉化
思考不再只是抽象哲學,而是可以被驗證的行動理論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堅持寫反思文章的原因——不是為了展示我知道什麼,而是為了:
1. 逼自己把思考結構化
2. 透過教學來深化理解
3. 建立可以被驗證的框架
4. 與讀者一起成長
🎁 給讀者的建議
1. 立即可執行:用「動機差值公式」重新審視一個困擾你的問題
步驟:
– 寫下一個你一直想做但沒做的事
– 分析:想做的動機有多強?(1-10 分)
– 分析:不想做的顧慮有多大?(1-10 分)
– 如果顧慮 > 動機,列出 3 個降低顧慮的方法
– 選擇最容易的一個,今天就開始執行
範例:
– 問題:我想開始寫部落格,但一直沒開始
– 想做動機:7 分(想建立個人品牌、整理思考)
– 不想做顧慮:9 分(怕寫不好、沒人看、浪費時間)
– 降低顧慮的方法:
– 先寫給自己看,不公開
– 設定「30 分鐘寫完」的時間限制
– 加入寫作社群,互相鼓勵
2. 本週挑戰:建立一個「決策評估模板」
工具準備:
– Notion、Excel、或甚至一張紙都可以
步驟:
1. 選擇一個你常面對的決策類型(例如:是否接案、是否學新技能)
2. 列出 3-5 個評估維度
3. 為每個維度設定權重(加總 100%)
4. 定義評分標準(1-5 分)
5. 設定最低通過門檻
下載模板:(可在文章最後提供 Notion 模板連結)
決策評估表
決策類型:___________
□ 維度 1:______(權重 ___%)
評分標準:1分 = ___,5分 = ___
□ 維度 2:______(權重 ___%)
評分標準:1分 = ___,5分 = ___
□ 維度 3:______(權重 ___%)
評分標準:1分 = ___,5分 = ___
總分:___ / 5
決策:□ 執行 □ 保留 □ 放棄
3. 每日練習:問五個「為什麼」
訓練思考深度的最簡單方法:
選擇今天遇到的任何一個問題,持續追問「為什麼」至少五次。
範例:
– 問題:我今天拖延了工作
– 為什麼?→ 因為我不想做
– 為什麼不想做?→ 因為覺得很難
– 為什麼覺得很難?→ 因為不知道從哪開始
– 為什麼不知道從哪開始?→ 因為目標不夠清楚
– 為什麼目標不夠清楚?→ 因為我沒有拆解任務
洞察: 真正的問題不是拖延,而是缺乏任務拆解的能力。
4. 本月實驗:個人版「賽馬計畫」
如果你有多個想嘗試的方向,不要糾結選哪個,試試這個方法:
第一週:準備期
– 選出 2-3 個你想嘗試的方向
– 為每個方向設定相同的資源(時間、預算、精力)
– 定義「成功指標」(例如:完成度、反饋、成就感)
第二-三週:實驗期
– 同時推進 2-3 個方向
– 每天記錄進度和感受
– 收集客觀數據(如果可能)
第四週:決策期
– 對比各方向的成果
– 根據數據和感受排序
– 選出主力方向,其他方向的優點可以整合進去
5. 長期習慣:建立「思考深蹲共練圈」
為什麼需要?
– 深度思考是孤獨的
– 沒有人接住你的思考重量時,容易放棄
– 共學能提升思考品質
如何建立?
1. 找 2-3 個也想提升思考深度的朋友
2. 每週固定時間(例如:週日晚上 1 小時)
3. 輪流提出一個問題,大家一起深入討論
4. 每個人都要問至少 3 個「為什麼」
5. 記錄討論過程和洞察
線上工具:
– Google Meet / Zoom(遠距討論)
– Notion(共同筆記)
– Miro(視覺化思考地圖)
🔗 延伸資源
相關概念與理論
- 第一性原理思維(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)
- Elon Musk 常用的思考方法
- 拆解問題到最基本的真理,重新建構解決方案
- 藍海策略(Blue Ocean Strategy)
- 避開紅海競爭,創造無人競爭的市場空間
- 與影片的「逆勢思維」不謀而合
- 精實創業(Lean Startup)
- MVP(最小可行性產品)概念
- 快速驗證、迭代優化
- 查理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(Mental Models)
- 建立跨學科的思考框架
- 提升判斷力的系統化方法
推薦閱讀
書籍:
– 《思考的藝術》- 魯爾夫・杜伯里
– 《快思慢想》- Daniel Kahneman
– 《原則》- Ray Dalio
– 《從 0 到 1》- Peter Thiel
工具:
– Notion(建立決策模板)
– Obsidian(建立知識網絡)
– Miro(視覺化思考)
– Excalidraw(繪製思維導圖)
💬 最後想說的話
創業不是做對決定,而是不斷把決定做正確。
這支影片提醒我:判斷的準度不是來自天賦,而是來自「一套能被驗證的思考系統」。
當思考有重量,決策就會有方向;當方向被驗證,信心才會成長。
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做出完美的決策,但我們需要:
– 建立判斷的原則
– 勇敢做出選擇
– 用結果驗證標準
– 持續迭代優化
這是一個循環,也是一個成長的旅程。
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。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思考或實踐經驗,歡迎在分享,我們一起成長。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需要的朋友。
讓我們一起提升思考的重量,建立更好的決策力。🚀
